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文章从古代汉语入声和现代汉语方言入声入手,以获嘉话为例,用汉语传统语音发音理论,分析了获嘉方言中的入声发音特点,并与普通话的调值调类进行了对比辨正分析,对1100个常用入声字的普通话读法进行了归类。同时,对获嘉人学习普通话时如何消除入声字障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获嘉人乃至入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参考,为语言应用研究领域增添一点新鲜内容。  相似文献   

2.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3.
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作对《方言调查字表》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总结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派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没有现在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等。此项研究对于掌握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青海循化方言实际入手,对该县的音系进行了归纳,并结合了《广韵》反切、诗律、入声字,在循化方言词汇中的调值和汉语普通话声调进行比较的同时,对该县学生如何掌握、研究入声字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对青海籍的学生掌握、研究入声字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毛泽东诗词百首译注》作为研究的语料,通过实证分析,探索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古代诗词以入声作为重要成分这两个因素在毛泽东诗词中所呈现的矛盾状况及其中所蕴含的语言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话中,古入声字早已消失,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这些入声字原是怎样的读音,今天难以讲清,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古诀,运用起来有时也似乎不那么灵验。那么如何辨认古入声字呢?我觉得可试行以下四法。一、排除法:即弄清现代汉语中入声字的分布情况,找到某些非入声字区,从而排除它们,缩小辨认入声字的范围。我们知道,在普通话中,凡是鼻韵尾(an、en、ang、eng、ong、ian、in、iang、ing、iong、uan、uen、uang、ueng、(?)an、(?)n)的字都不是入声字,可谓一个非入声孚区。同时,我们看到除(?)e、ie外,所有复韵母的字,入声字也比较少。据现代汉语有关资料统计,复韵母(除 ie、(?)e)字中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8.
入声作为调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中早已消失,但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保存了下来,而且作为记录古代汉语入声音节的文字一个不少的流传至今。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二章语音附录"同韵字表"中收录了入声字,且把被收录的入声字标为黑体,但在使用本教材时笔者发现"同韵字表"把收录的一些入声字没有标为黑体。本文以《黄侃手批广韵》的入声卷作为封闭性材料,以此为准校对出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同韵字表"入声字收录瑕疵,谨列表反映,以利于此教材编委修订,使这一部非常优秀的高校文科教材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语音的古今演变中,入声字的演变最引人瞩目,在演变过程中,入声字被分化到平、上、去三声,因此有"入派三声"的说法。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闽、客家、赣六大方言还保留着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没有入声。将长沙—岳阳地区方言中的常用词汇特别是入声字读音与唐诗中相关词汇的读音做一对比,可以探求到长岳片语言词汇的发展历史,及中古入声字在其中的保留情况。  相似文献   

10.
西充方言中入声独立成一个调类。由于古入声字的韵母、声调和普通话里差别较大 ,所以 ,古入声字的读音就成了方言区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最难克服的主要障碍。掌握好古入声字的读音 ,必须先识别出入声字。根据西充方言语音特点 ,普通话韵母为ie而西充方言读成i韵的字 ;方言韵母是 、u 、io的字等都是入声字。西充人只要真正掌握了古入声字的读音 ,基本上就突破了说普通话的难点 ,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 ,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彭州话里的古入声字读音,不仅声调与普通话不同(调值为33),而且许多字的声母和韵母也与普通话相去甚远。通过对彭州话入声字的列表释音,可以看出,彭州话入声音节有其自身特点,如:一部分入声字在彭州话里只有入声调;有许多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分化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读音而成为多音字,而彭州话里仍是单音字;等。另外,彭州话入声音节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相对照,有比较严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王玉仁提要本文以保留在新版《辞源》中的2412个入声字为论述范围,探求了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汉字的入声韵,早在十四世纪以前就已经消失了①,但是,从前属于入声韵的字,有一部分还保留在当代的普通话中。因此...  相似文献   

13.
陈卫兰 《语文知识》2001,(11):64-67
“特别急促”四字在中古时期声调都是入声,普通话声调是去声、阳平、阳平、去声。这说明古今声调发生了变化,中古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其他声调。入声字在构成古典诗词的音律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不了解入声字知识,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0引言古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以不除阻的塞音作韵尾的字。入声调、入声韵早在公元14世纪就已经消失了。但古入声字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还经常用到,只是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不再读入声了。研究古入声字的古今音对应规律和方言间的分合异同,既是汉语语音史、古汉语音韵和诗词格律的内容,也是学习普通话,纠正方音的需要。所以在语音学界,一向是重视这种研究的。河南属北方方言区,在语音的声调方面具有该区的一般特征:除少数地区(如豫北西部)外,大部分地区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没有人声类。但是,古入声字的现代读音尤其在声调…  相似文献   

15.
围绕贵州黔南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古入声字发音失误率高这一现象,对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归入情况以及黔南三大片区的方言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一些现代汉语专著,总结归纳古入声字的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受普通话影响,遵义市城区青少年入声字的调类归属出现了分化,分化的结果与入声字在普通话声调里的分布一致,即普通话读阳平的字遵义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分别读阴平、上声、去声的字遵义话也相应读阴平、上声、去声。同时,出现异读的入声字的韵母也向普通话靠拢,部分字与普通话韵母完全相同。这说明。普通话向方言区渗透的速度明显加快,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考察中古入声字在近代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的演变情况,为"入派四声"提供较为准确可靠的说明,以及这些字的声调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一幅名对:"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普通话念,"达三江"不顺:上联"通"为平,下联"达"也是平.其实"达"是古代入声,入声属仄,"达三江"与"通四海"在平仄上没错.不识入声字,这幅名对就会判为错.现代汉语在南方普遍保有入声,南方老师对于哪些字是入声不会误判.北方话(除大部分山西话及毗邻地区方言外)没有入声,北方老师会认定"达"为平,对于"达三江"一类的现象容易误判.  相似文献   

19.
《高昌馆杂字》回鹘文汉文对音材料中的入声字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入声韵尾的;另一类是回鹘文对音仍出现入声韵尾(-p,-t,-k)的,分析入声字的对音情况,讨论证明当时的汉语共同语入声并未完全消失,为研究15世纪汉语入声的演变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徐森 《文教资料》2012,(27):132-133
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归调情况近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主要以《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入声字为材料,以它们在萧县方言中的归调情况为切入点,概述了萧县方言入声字总的归调趋势,重点讨论了萧县方言中背离归调总趋势的例外字派入其他调类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