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陶易 《寻根》2014,(2):26-31
中国古代的民歌谣谚固然不能左右当时的主流意识,但作为反映世态人心的民间舆论,却有着官方文献无法替代的认识作用,“可以观风俗,知厚薄”(《汉书·艺文志》)。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曾产生过不少相关的民谚俗语,剖析这些谚语背后的人与事,可以反映丰富而有趣的世风民俗,  相似文献   

2.
卢兴国 《寻根》2013,(6):136-139
一 近年来,笔者在收集整理县城内几位科举名人的资料时,参阅了部分科举著作,其中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由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诸先生合著的一套《科举名人丛书》(包括《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中国历代武状元》),发现介绍邹平县籍的几位科举名人有两人的内容有误。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靳勇《诗经》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首、儒家“六艺”之一,在清朝灭亡前二千多年间,一直被当作教科书,是科举时代必读之物,即使今天,其中一些篇章仍列入教科书中。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未曾受过《...  相似文献   

4.
邱志红 《寻根》2008,(5):35-40
黄兴涛先生曾以“晚清英文语法概念和知识的最早传播”为题,对英语在华传播史上最早出现的几本鲜为人知但却极具重要意义的英语文法书进行了系统考订(详见《文史知识》2006年第3、第4、第5期),指出《英国文语凡例传》是我国“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文学书官话》是“以中文‘讲明’英语文法学的最早著作”,而《文法初阶》则是“中国人独立汉译的首部完整的英语文法书”,  相似文献   

5.
陶易 《华夏文化》2023,(3):20-22
<正>清末民初的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载了清代的“科名佳话”,列举了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兄弟鼎甲、五子登科、七子登科等科举世家资料,展示了有清一代的科举盛况。其实早在中国科举史草创的唐代,就已经涌现出很多类似的科举世家,文献中不乏记载。笔者在编著《唐代进士录》的同时,也曾留意过此类资料,做过一些抄录。现将这些资料略加梳理,草撰成文,以飨读者。一、科举世家凤阁王家。  相似文献   

6.
状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寻根》2005,(3):13-16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秋柳》诗是他一生极其钟爱的诗篇,从他早年上海求学、留学美国、任教北大再到为抗日而至美国从事外交活动几个时期,其生活和思想是与《秋柳》息息相关的,这是与胡适喜爱道家思想并深受道家影响分不开的。胡适思想的演变轨迹可从胡适对《秋柳》诗的创作、修改及其种种诠释中寻绎出来。笔者认为,胡适《秋柳》诗中的“西风”喻其生活逆境或当时社会反动黑暗势力,与“西化”思想没有关系,诗中的“秋柳”也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意象。本文遵循知人论世的诠释原则,力图在特定社会一历史进程中理解胡适《秋柳》的主旨,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并澄清有关误解。  相似文献   

8.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清如 《华夏文化》2000,(3):19-20,12
唐初(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修史堪称发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修史书高潮。纪传体“正史”大量涌现,计有《晋书》130卷、《梁书》56卷、《陈书》36卷、《北齐书》50卷、妇《北周书》50卷、《隋书》85卷、《南史》80卷、《北史》100卷,共八部。除“正史”外,还有纪传体国史和编年体实录问世: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华夏文化》2002,(3):34-36
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简称金评《水浒》),是《水浒传》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版本,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金评《水浒》卷之五“楔子”中,金圣叹交代了他评点的缘起:“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  相似文献   

11.
陶易 《寻根》2013,(1):14-19
唐代是我国科举史上的草创阶段。一方面其制度尚不完善,如行卷之风盛行,录取存在人为因素,防弊措施不健全,科目过于繁杂等;另一方面,唐代科举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习俗,如曲江宴游、雁塔题名等,尤其是新进士的宴游活动,其名目之多、规模之大、奢靡之甚,都足令后世瞠目。它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12.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土楼之乡”永定县收到了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制片兼主持人毕福剑的来信。信中说:“永定客家土楼是闻名遐迩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剧组会在不久的将来到土楼制作一期《梦想剧场》节日,祝愿土楼申报‘世遗’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莫金山 《寻根》2005,(2):126-127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其注释特点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第二,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第三,通经以求理。《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注重义理阐发,从而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文的穿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之上,因此成为《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7.
八股文与清代教育邓云乡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即庚子后一年,公历一九零一年,西太后那拉氏和光绪皇帝在西安行在七月已卯,下诏书…“改科举自明年始,罢时文试帖,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停武科。”(见《清史稿·德宗本纪二》)这样,自明代以来、清代二百多年中,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易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宋易时期”。所谓“宋易”,乃是针对“汉易”而言,是基于宋学与汉学相对的易学学风和阶段的划分。宋学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对易学的研究分不开的。理学主要是心性之学.注重探讨性命义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周易》的经传。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问世大概已近700年,中国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传抄、刻印、校勘、评改,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般说来,这些做了各种各样工作的人,都有功于《三国演义》本的增色和流传,而明中叶李卓吾、清初毛宗岗是最大的功臣。300多年来,“毛本”压倒一切旧本独行于世,至今仍是多家整理本的依据,可说是《三国演义》传播接受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奇事。  相似文献   

20.
幸福,现在是所有媒体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人们孜孜追求、极其向往的人生目标。古人相信,人间之幸福掌握在福神手里,要得福,只能向福神祈求。古时称木星为岁星,谓其所在有福,所以又称“福星”。旧时,相术士说:“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所谓“福”,《尚书·洪范》上说:“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五福骈臻”、“五福临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