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新闻越来越重要。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一是要善于从会议中挖掘经济新闻;二是要"跳"出会议写经济新闻;三是要有独辟蹊径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财经信息,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经济工作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所以经济新闻如果报道不当,往往外行听不懂,内行不愿呒要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记者自己首先要弄懂;通俗易懂是经济报道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喜欢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保持指导性的同时,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注入到经济新闻中去。所谓“人的因素”,就是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要改变干巴巴的数字堆砌、工作简报、成就回顾等写作方法,而要把人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写;在题材选择中,要尽可能选择与人(读者)有关的内容来写。  相似文献   

6.
江斌 《新闻世界》2010,(7):16-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新闻越发重要,做活电视经济新闻,报道选题要具有贴近性、采写角度要具有通俗性、写作语言要具有易懂性、数据运用要具有形象性、后期制作要具有可视性,使电视经济新闻面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经济新闻真正地具有可视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地方媒体,没有先天的经济新闻优势,要想在经济新闻这个富矿板块有所突破,就要在本地化上下功夫,实现突围。在写作类型上,经济新闻要做到外地新闻本地化、产经新闻区域化、消费新闻亲民化、企业新闻商机化。经济新闻要跳出产业,写到市场里,写到行业里,写出商机。宏观经济要写在微观上,联系微观事实,才能彰显宏观经济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济新闻已经走上了新闻舞台的前沿。不少作者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困惑:太艰深了,读者不买账;太浅显了,编辑不认可——这其实是走入了一种认知的误区。那么,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笔者个人理解,除了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具有“五性”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找准经济新闻的民生“落点”,稿件的艰深和浅显就不再是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万兵 《新闻世界》2013,(10):28-29
如何创新经济新闻的写作技巧、提高经济新闻的报道质量、改善经济新闻的报道效果,笔者的体会是选题的口子要小,主题的立意要新,素材挖掘要深,标题要朴实醒目。  相似文献   

10.
李舒韵 《新闻世界》2013,(10):52-53
经济新闻在日常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本文认为,一要用“百姓眼光”去采编稿件,增强文章的亲和力;二要对硬题材进行软处理,增加文章的亲近性;三要从小处着眼到大处落笔,以平常小事表现大的主题;四要对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新闻报道,尽量做到通俗化;五要注重群众语言,注重引入故事,以悬念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其可读性,历来是一对矛盾。以往,我们的经济 新闻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报道上,围绕着生产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完成,凡与此有 关的会议等,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不鲜,不活,不吸引人。现在,市场经济热切呼唤 经济新闻加速改革,期望经济新闻更多更好地传播经济信息,充分发挥鼓动,激励和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达到上述目的,我们以为,写经济新闻应该面向市场,既要 注意到宣传功能,又要注意到服务功能;应该面向群众,既要写事写人,更要写思想;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之前时政报道不接地气、创新力不够与指令性要求过多有关,那么当前,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以"走转改"的要求和做法,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宣传味道过重、表现形式不佳),达到有效宣传目的。力争做到"时政新闻要有厚度、经济报道要有深度、民生新闻要有温度、宣传报道要有尺度"。具体地说,就是时政新闻按新闻规律办事,突出新闻性,压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程序性、简报式报道,突出其中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呈现民生幸福,要有任务、故事;经济新闻要有内涵,突出具体做法、经验,减少成就性的概念式报道。增加体验式报道、系列报道、主题报道,这是摆在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栏目前的一个既传统又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新闻因思想而存在!“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的灵魂中,就是新闻要有思想性。经济新闻的品质要核,在于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提升经济新闻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新闻是交通心灵的工具。”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比切的这句话,意蕴深长,延伸理解不难看出,“心灵”,不正是生产、汇聚思想的场所吗?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思…  相似文献   

14.
读者反映经济新闻太抽象,可读性差。记者也为经济新闻难以写活而伤脑筋。导致经济新闻可读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情味。而经济新闻要写出人情味,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写企业的离不开经济效益;写问题的漏不了经济现象和挖掘隐藏在现象深处的经济本质。这些实在难以挂上人情味。可  相似文献   

15.
用新闻手段传递经济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闻现象。是随着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信息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来传递经济信息的报道。那么,它与现存的经济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都报道了一个事实,反映了一个动态,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经济新闻不能超前,是被动的反映;经济信息报道则是为指导生产、经营,要未雨绸缪,要求“超前”,不能放马后炮;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写作,要按照经济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好经济新闻写作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如何让所写的经济新闻做到具有这"三性"?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政策意识,其次要有全局意识,最后还要有专业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记者、通讯员采写经济新闻,经常要遇、到一大堆数字。这些数字使用得当,会使新闻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反之就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使用了错误的数字还会造成失实。本文想就广播中经济新闻的数字运用技巧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电视经济报道”,是指电视媒体把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提供给观众的新闻采编和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故事情节”,是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赋予新闻报道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其目的是扩展文学视角,凸显电视特点,贴近社会生活,增强传播效果。要增强电视经济报道的引导力,关键是要实施新闻表现形式的“结构调整”战略。所谓“结构调整”,就是要剥离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人,是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经济新闻的严重的“物化”倾向,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乏味、甚至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经济新闻这个缠身数十年的老病,根本途径之一,必须从“物化”向“人化”转变,这是关于经济新闻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所谓经济新闻的“物化”,是把生产要素的组合、物质资源的配置、生产过程的措施及生产成果的指标(产值、利润、税收等)作为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甚至是全部内容;在“物化”的经济新闻中,即使出现  相似文献   

20.
甄莉 《新闻世界》2010,(7):33-34
随着信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使经济新闻在新闻领域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播媒体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二要以创新为抓手,提高权威性和专业性;三要"因媒制宜",在"快"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