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致远散曲作品中的叹世、咏史、归隐主题使历来评论家对其作品总是冠以"消极"二字。但实际上他的作品中有着积极的进取仕进情结。文章从他的咏史题材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出发,以马致远的时代背景、身份处境、作品文本三个方面为主,试述马致远的进取仕进情结。  相似文献   

2.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人,在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伤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赵静 《时代教育》2010,(9):146-147
元代散曲盛行,涌现了大量以叹世隐逸为主体的散曲,曲作家们在曲中揭露、批判了元代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迫发出了隐逸山水田园的呼声,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政治态度,本文简单介绍了叹世隐逸作品的内容,又从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道家避世思想的角度浅析了这类散曲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代晚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之朝局混乱政治黑暗,所以晚明的文人们有感于世道与人生,创作出了大量叹世题材的散曲,他们在这类作品中慨叹金钱至上人情淡漠,悲愤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在历经沧桑之后发出人生苦短、何事苦奔忙的感叹。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在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文学观的形成及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他自认为受到了从尼古拉斯二世以来“为人生”的俄国文学之影响,其中就包括了柯罗连科的影响,对上流社会的暴露,对下层社会不幸的深刻描绘及其“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冯晟 《现代语文》2006,(4):11-12
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今河北作家马吉连以一首《怀旧》诗“秋思之祖天下唱,怀念古人永不忘。元人第一曲状元,万花丛中马神仙。名香百世满梨园,星闪烁照人寰。”概括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对马致远的高度评价。马致远在戏曲方面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马致远为什么要加入道教?原因很多,本只考察马致远的悲哀及其宣泄排解方式。我之所以探究这个问题,一是对马致远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尚缺乏专门性、综合性论述,二是有利于我们理解马致远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是丰子恺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观中的一大特点,本文从分析丰子恺艺术观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特点入手,寻求其背后的原因,确立丰子恺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是审美人生艺术哲学.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从"无何有之乡"到"人间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修身养性、"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原则与世相处,实现其人生哲学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常态人生是现实人生,而艺术人生则是理想化的人生。东方式的艺术人生是将艺术拉进现实生活.而西方式的艺术人生则多是轻视现实存在而投向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是元代一位著名的杂剧,散曲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调,表现了作者对当时自身所处的一个黑暗与现实的时代的不满与愤怒,进而引发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然而,在有着些许无奈与沧桑之外,还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归隐的人生追求,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心态。  相似文献   

11.
破茧成蝶     
世人总叹,人生短暂。纵是如此,依然有许多人不识人间美好,碌碌无为,一生终了。你或许听过这样的声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他们拿林徽因的句子佯装“没有遵从真实内心”的自己并不遗憾。你或许看过这样的画面:那个曾经活蹦乱跳,自信满满喊着日后要改变世界的孩子,终于囿于狭窄的桌椅间,埋着头日复一日,好似早已忘记了一直向往的远方。为什么不追梦了呢?他们说那都是无忌童言了,然后小心翼翼掩盖住仍憧憬的目光,叹一句现实。  相似文献   

12.
宋应星的理想人格表现为品德贤淑,才艺过人,不入流俗而蔑视名利;人生追求表现为淳化风俗,倡导实学,穷究真理。这种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导致作者关注现实,忧世济世,从而体现出宋应星文化人格的二难选择。  相似文献   

13.
翻开《全元散曲》,有叹世咏史者,咏唱山林隐逸者,描写男女恋情者,藐视封建礼教鄙薄功名利禄者,也有逃避现实、流连光景、放荡不羁者,亦不乏揭露黑暗统治,具有一定现实性人民性的作品。无不光英朗练,光辉熠熠。然而在二百多位作家和三千八百多首小令中,后人独推马致远和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认为马致远是诗中之李白,词中之苏轼。《太和正音谱》将他推为元曲家一百八十七人之首,说“东篱词如朝阳鸣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古今中外部分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文学是人生的艺术,文学创作通过创造人生意象,解构人生体验,而文学欣赏存在对作品的认同和再创造过程,因而文学欣赏也是解构人生体验,即解剖、解释现实人生体验,构思、构造理想人生体验,从而安抚现实人生。文学创作和欣赏解构人生体验的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生之书     
徐星 《阳光搜索》2005,(10):13-13
对于人生,在这世界上有很多种看法。有人说,人生是天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有人说,人生好比一场游戏,一生游荡于世,没有希望,也没有理想。有人说,人生是一本又重又厚的书,里面有一声声快乐的笑声,也有一滴滴辛勤的汗水;有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也有一场场狂风暴雨。最后一种说法最有哲理,人不该放弃对人生的追求,更不该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16.
“叹世乐闲”的精神和创作倾向,在元代散曲中是一个颇富特点的问题。对其作一些探讨,可体察元散曲家的创作心态,以及加深对元散曲的理解。“叹世乐闲”的概念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方面。分开来说,“叹世”包括怨世、愤世、讪世,玩世、遁世等思想感情,从元散曲的一般情况来说,多施之于居官的危险,名利的虚幻,强权的横暴,是非的颠倒,人心的险诈,祸福的无常。“乐闲”包括快乐、闲适、自在、达观、旷放等情绪意识,其对象化形态是对归隐生活、田园风光、诗酒优游、渔樵往还的讴歌礼赞。“叹世”与“乐闲”的心理轨迹在遁世与归隐之间发生了交会,两者  相似文献   

17.
晚清著名诗人郑珍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深层思考,其中也隐含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与人生意识相互贯通;诗人在关注历史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社会,具有忧时伤世的儒家情怀.郑珍的怀古诗,有着生命的感动,更有领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的“仙道”剧四种,是以宗教超世的题材再现当世的内容、凡尘的情事,表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尽情发泄对现世积淀已久的怨府.发表对人生的宣言和哲理,谱出激愤凄厉的时代旋律,奏响怫郁不平的人生音调。并非以宣扬道教教义为归旨,而是将道教意象和创作意象相交结,进而作家思想感情的渗透力产生主导作用,使宗教意象转化为具有人性美的文学意象,仙道事迹虚掩其外,世情世态实寓其内。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的悲剧人生并非如传统所言是刘宋政治迫害的结果,而是其悲剧性格之必然。其悲剧性格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的偏差,行为的过度情绪化,个人本能的明显凸现,从而使其无法有效地协调自我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其悲剧性人生。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我们同时思考“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源于我们对理想美和现实关的双重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