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首先必须“搀着走”我觉得,三年级学生学作文,就象刚刚开始学走路的小孩一样,需要一步一步搀着走。“搀着走”,写出来的文章不免大同小异,如第一篇命题作文《记大队改选》。我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结构大体相同,都是按照改选的顺序写的;选择的重点也大体是相同的,只是长短不一,有的写了一百二、三十字,有的写了七、八十字;用词造句略有不同,有的写“……先唱队歌,唱得歌声很响亮,……”有的写“……唱队歌时,歌声很大……”有人说,这是“千篇一律”,是不好的。但我认为,对于刚刚开始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学生将来的独立作文,是由现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用“假设”,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假设”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往往比较狭窄。为此,可抓住理解的重点、难点,运用“假设”,引导发散,扩大理解背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阅读《幸福是什么》设问:如智慧的女儿让你通过实践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你会怎么干?怎么想?学生有的说:“我先去上学读书,然后做一名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我认为用自己的劳动给孩子们带来聪明是幸福的。”有的说:“我要做一名清洁工人,起早贪黑地去清扫街道,做城市的美容师。我认为用自己的劳动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环境是幸  相似文献   

3.
时下,只要一提起尊重学生的话题,好像从学校到社会的一致认识,就是要把学生捧为“上帝”。有的学校,专门制订了许许多多的“不准”来束缚与限制教师的手脚,削弱教师的管理力度;有的学校还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学生来判定教师的优劣,说什么“教师的工资报酬”由学生的“评教”来决定,“下不下岗”也由学生说了算等等,其实这样做,不仅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的学生,过去对于“为什么要写作文”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明确的。有的学生说:“我就是不爱写作文,老师逼着我要交作文本,我只好写了算数。”有的学生只是认为:“作文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但为什么要提高写作水平,他就不明白了。  相似文献   

5.
不断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坚持又紅又专和做好其他工作一样,要教导学生发憤读书,必须十分重視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他們懂得为什么要发憤读书的道理。学习究竟是为的什么?这个根本性問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搞清楚了的。如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好不好那全是自己的事,跟国家无关”;“毕业后要参加生产,迟生产不如早生产”;更有的认为,“学习深造是为了光宗耀祖”。在对待紅专問題上,不少学生也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如有些学生认为,“政治  相似文献   

6.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内容繁多,任务繁重。笔者以为,班风建设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如何将班组建设成积极向上,团结进取、有凝聚力的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呢?我是从“静”、“净”、“敬”、“竟”四个方面入手的。一、静心读书“静”,是指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努力提高文化素质。我带的电子961班是我校中专并轨后招收的首批学生。并轨后,毕业生就业被推向了市场,许多同学对此认识不足,认为中专生学历偏低,前途渺茫,因此学习劲头不大;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考上了中专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松一口气,…  相似文献   

7.
在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中,有很多学校引进了“学生评价教师”制度,这也是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诸多变化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学校试行“学生评价教师”改革,有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师生关系;也有的人认为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觉得“学生评价教师”对教师不公平。您是否身临其境,也有过相同的体验,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开学初接到一个新班级,可能是因为彼此不熟悉,许多学生觉得处处新鲜,处处兴奋.于是,我决定让学生写写他们此时心中想说的话.如果以“我的一天”,“我是高年级学生啦”,“我的新老师”等为题,学生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景,习作起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来可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二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没想到学生面对这个命题有的坐立不安,无所适从;有的垂头丧气,一脸愁苦;有的故作沉静,咬笔根……看来学生没有爱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基于学生立场的学历案“以学定教”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学历案的编制和使用可以在学习动机的主动化、学习素材的结构化、学习过程的显性化、学习评价的持续化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王凯 《江西教育》2003,(16):30-30
前几天,我开了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我的课总体上是满意的,然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较多(也就是课堂上的“插嘴”现象),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由别的同学或我亲自回答。对此,听课同行有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课堂讲课的45分钟不是解决学生疑问的时间,如果一一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老师认为,这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那么,课堂上到底是专门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给学生以问题意识和解决策略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有专家早就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今年河南省的中考作文《我感受到了———》,可叙可议,比较灵活,初中毕业生不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不少学生写了类似这样的内容:班主任(或语文、政治老师,学校领导)为了鼓励我们刻苦学习,就以工厂下岗职工为例,指出下岗的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工人,而高学历者则很少。下岗职工自谋职业非常艰辛,下岗前后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等差别很大。有的考生还列举了具体生动的事例。还有的学生这样写:爸爸、妈妈告诉我,为何民工到城市打工,干的多是挣钱不多的又脏又累的力气活?因为他们没有学历。并有学生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父母带…  相似文献   

12.
过去各校对教师批改作文的要求是每篇都要“精批细改”和“满纸见红”,并把它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度的标准,这种作法的工作量大,学生也得不到多大益处,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所关心的只是“分数”,有的连评语都不看,更谈不上看批改的内容了,这就无从领会教师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这种批改方法可以说是“无效劳动”和“得不偿失”。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减轻教师的繁重工作量又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的效益呢?根据实践经验的体会,我认为发动学生批改是个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孙婉茜 《班主任》2002,(5):13-14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许多班主任有这样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现在的育人工作越来越难做了,原因之一是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世故圆滑,讲起话来“三分为真,七分为假”,还有的甚至是满口谎言。因此,一般来说,班主任对学生说谎比较反感,甚至恨之入骨。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也是班主任,也深有同感。可后来当我看到一篇短文后,我的想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又做班主任工作。我的学生有许多人爱读文学作品,我也鼓励他们,并给以一定的指导。但由于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了男女爱情,我的做法便遭到某些人的非议。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写爱情,但中学生不宜看写有爱情的作品。其理由是,学生看了这样的作品,会引动“春心”,闹恋爱。他们因此主张禁止学生看写有爱情的文学作品。我和另外一部分老师则不以为然。我们认为,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陈燕 《现代教学》2009,(6):73-73
在一堂教学内容为“蒸发”的公开课上,在学生理解了蒸发的概念和实质后,我向学生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衣服干得快些?”我想借此来引导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预设的学生回答是“高温、有风、表面积大等”。可谁知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用太阳晒,有的用取暖器烘,有的用电风扇吹……面对这些精彩的回答,我陷入了两难。  相似文献   

16.
廖映红 《福建教育》2007,(12):47-47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探究有时和“玩”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地“玩“,让学生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我让学生利用萝卜、橡皮泥、沙子等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有的切萝卜,有的捏橡皮泥,还有的用圆柱筒装沙倒入长方体内……通过动手,学生很快就发现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这时,我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研究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17.
陈波 《教师》2008,(2):26-27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动力。虽然有的专家提出没有兴趣,人们照样可以学习,但我认为,没有了兴趣你会学得很苦、很累。有了兴趣你会学得更好,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常听学生抱怨 :“我最怕写作文了 ,没什么东西可写。”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内容空洞 ,不具体 ;语言单调 ,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 ;有的虽经历过 ,但是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因此作文时 ,只得胡编乱造 ,这样 ,就不可能写具体 ,也不可能表达出真实感情。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情感。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对此情有独钟 ,常常是一遇偶发事件 ,就“计上心来” ,不失时机地、别出心裁地指…  相似文献   

19.
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有的教师认为基础阶段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句,会读会写即可,特别是农村低年级教师,对于学生的说话训练更是淡然处之,以致到中高年级后,学生写出的内容往往如记“流水账”,有“骨架”而无“血肉”。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作文时能言之有物,妙笔生花,我想平时以“小练笔”为契机,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汤华 《成才之路》2012,(20):87-87
“偶发事件”,即预想之外、偶然发生的事件。学生中的偶发事件,有的发生在校外(如社会上、家庭里),有的发生在校内,有的发生在课堂上。比如课堂上个别学生突然捣乱,影响教学正常进行;个别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怪问题,捉弄老师;个别学生不服老师的正确批评无理顶撞,等等。笔者认为,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最后的妥善解决,关键在教师,特别是在班主任。对此,本人根据过去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处理学生中的偶发事件,谈些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