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慧鸽 《现代语文》2010,(5):147-150
本文在对《颜氏家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将其与先秦时期《孟子》中的语气副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总结出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进而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揭示了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辅之以言语行为学说,探讨了《雷雨》中疑问语气构成的语气隐喻的文体功能。认为剧中疑问语气构成的语气隐喻主要表达祈使语气中的命令、请求功能以及陈述语气中的指责功能。这类语气隐喻有礼貌倾向,但当疑问语气传达指责意义时,语气隐喻往往具有讥讽意味。此外,这类隐喻还反映了戏剧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指导,从体现人际功能的情态和语气系统对比分析《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诗歌《临江仙》。分析结果表明《临江仙》的情态意义比译文具有更多可能性,语气意义比译文强烈。  相似文献   

4.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气系统分析路径,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话语的语气系统,试图构建一个汉语语气系统的分析模式。该模式由三方面构成:句子类别、句子中主语的选择和语气助词的使用。句子类别主要体现话语语气;句子主语负责句子命题内容的有效性,帮助语气落到实处;语气助词揭示说话人对话语内容和听话人的处置态度。  相似文献   

5.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美国十分钟短剧《不会跳舞的人》里的人物对话进行语气系统的分析,进而探究话语双方所表达的人际意义,体现语气系统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更好地研究短剧的语言艺术及短剧这种艺术本身提供理论方法。创新点在于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系统理论分析美国短剧,从而为理解美国短剧提供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世说新语》的同形异类语气副词进行辨析,揭示这些词的特点,以及不同意义间的差别和联系,并探讨其成因和对整个语气副词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及裴注中语气副词"其"主要表示命令希望等祈使语气,其次为推测判断语气、反诘语气等。这与《左传》中"其"主要表示推断、反诘语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借此可以看出语气副词"其"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用法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总结出其单音节语气剐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发展状况.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管窥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信息.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5,(6):62-64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语气隐喻理论,对比分析《浮生六记》英汉文本,发现语气隐喻在话语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人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积极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消极的心境使人消沉、悲观,妨碍工作和学习。社会的转型、现代教育意义的失落和现代家庭的结构调整使中学生心境失衡。完善学校教育模式、优化家庭养育方式、营造社会人文生态是培养中学生积极心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略论语气助词与语气词的分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词中助词和语气词并立是一种进步,比较符合现代汉语虚词的实际情况。助词和语气词不但应并立,而且对助词再分类时,还应该让语气助词和语气词并存。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角度对舞蹈之意境美进行阐述,并且认为,舞之意境美的创造有两个方面:第一,意境的创造是情、意、形的统一;第二,意境的创造是虚象与实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扩展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也给人的主体性发挥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信息时代,建构与提升人的主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强网络主体意识教育,强化网络主体自我修养,加强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整合及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虚词中助词和语气词并立是一种进步,比较符合现代汉语虚词的实际情况。助词和语气词不但应并立,而且对助词再分类时,还应该让语气助词和语气词并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生成及古诗意境赏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源远流长,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超旷空灵、含蓄蕴藉的艺术特点,它蕴含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是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中,虚拟语气的使用非常广泛。虚拟语气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英语虚拟语气的产生,然后论述了英语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的特点,最后论述了英语虚拟语气表达的相关问题。英语虚拟语气可以表达非常丰富的语用意义,所以应正确理解和把握英语虚拟语气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心境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一致认为积极心境促进亲社会行为 ,而消极心境则有时促进亲社会行为 ,有时减少亲社会行为。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激发动机而发生的直接作用和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发生的信息作用来完成的 ,这两种影响既可以独立起作用 ,也可以共同起作用。今后应扩展研究范畴 ,深入探讨心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认知机制 ,加强不同理论的整合 ,并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是诗歌作品重要的审美规定。诗歌在意境的表现上一方面要求清晰准确,另一方面又要求隐约含蓄。而大多优秀诗歌作品不确定成分居多,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在唐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它产生的最大因素就是”兴象”。触物起情的自然意象的大量存在,导致了表现上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形成了模糊的意境。诗歌的美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