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稿》修改本第一册第186页说,“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井田制。井田即方块田,在甲骨卜辞中作田、(?)、(?)、(?)等形。”又在第243页说,“周代的井田制承袭于商代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形态。”这些论述都是来源于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说:“殷代是在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从甲骨文字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在卜辞中常见的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的图画,殷代必然有四方四正的方块田,才能产生出那样四方四正,规整划分的象形文的田字。”又说:“周代同样施行着井田制。”总之,“殷、周都实行过井田,从种种资料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查阅了商周遗留下来的有关资料,都无法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相似文献   

3.
论题:周代宗法制问题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福林教授:今天,我们来对周代宗法制问题在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宗法制是周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与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赵光贤先生在《周代社会辨析》中指出,“在周代典章制度中,最主要、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的民俗多种多样。燕飨民俗是周代社会状况的一个特殊反映。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民俗,燕飨民俗很好地体现了周礼及周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周代社会从西周“礼”的初立到春秋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在《诗经》的宴饮诗特别是宴饮活动中声、乐、舞等的选择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长江流域出土的简牍材料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南方楚地存在着很多里。里皆有其社,社主又有“地主”、“侯土”等异名。围绕着里社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从战国至汉代,里、社合一之制基本得到沿续,然而里、社分离的历史趋势已明显存在。西汉晚期,民间百姓在里社(官社)之外另立私社。东汉初年的《序宁祷券》证明了此种私社的存在,西汉中期邗江汉墓的《神灵名位牍》和秦朝末年的周家台秦简《日书》中关于私社的内容,比文献中唯一一条材料(见《汉书.五行志》)要分别提前36年和177年。  相似文献   

6.
“鸡鸣”之声首先在《诗经》中唱响。它的涵义主要源于周代深厚的文化背景,从在自然生活中表示时间概念,到在社会生活中警戒作用的发挥,最后到人格精神的象征,在《诗经》中经过了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鸡鸣”在周代社会的普遍流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
元代“社”制与儒学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制是具有元代特色的社会基层组织,其与儒学教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社”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社长的日常教化职责和“上通下达”的沟通职责,以及元代地方官以“社”为单位深入“社”内劝农、兴孝悌和办学校上。“社”制对于元代儒学教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呈请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子社仓法(后人把《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即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0.
《周礼·地官·媒氏》常常被《诗经》研究者引用,借以说明在周代那样的初民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自由而开放,并推断这是《诗经》中大量恋歌产生的社会基础。文章则从民俗学出发,考察《诗经》文本,指出《周礼·地官·媒氏》恰恰说明周代男女恋爱的不自由,但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风俗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男女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大量清新可爱的民间恋歌。  相似文献   

11.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2.
玉瑞制度是周代基于人人关系而发展起来的玉器使用制度,关乎周代的“德治”、“礼治”。本文基于三《礼》、《左传》等先秦典籍所载,重点分析了周代的玉瑞制度所具有的重要政治、行政等功能。同时对玉瑞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诗经》所写的周代,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虽一夫一妻制已基本形成,但多婚或群婚的残余形态尚存;宗法礼教虽正逐步渗透到婚姻生活中去,但尚未形成主导力量.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当时的婚俗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况.周代业已进入宗法社会,落后的渔农经济需要劳动力开发,以家族为主体的社会集群也需要人丁来壮大,孝敬长辈、奉祀祖先、延续后代.实已成为没有宗教的“教条”,这些都与当时的婚俗密切相关.有关《诗经》与周代婚俗之关系,笔者尚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文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的抉微发隐,来阐释《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俗.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多侧面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周代重农,为保证基本生存、生活,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丰年的愿望,猪牛羊等祭品为畜牧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畜牧和农耕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展示了周代社会文明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天”是周代思想中的至上神。如说,“周人把天神想象和说成无限关怀人世统治的有理性的最高主宰”(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周代的至上神为天”(杜而未:《中国古代宗教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89页)等等。然而这一观点验之周代思想和社会生活,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  相似文献   

16.
《周礼·地官·媒氏》常常被《诗经》研究引用,借以说明在周代那样的初民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自由而开放,并推断这是《诗经》中大量恋歌产生的社会基础。章则从民俗学出发,考察《诗经》本,指出《周礼·地官·媒氏》恰恰说明周代男女恋爱的不自由,但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风俗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男女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大量清新可爱的民间恋歌。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二十年代初期诗坛的星海中,有一颗闪亮的新星,他就是创造社、浅草社的诗人邓均吾。1921年春,郭沫若与他初识时,不禁惊叹:“在编辑所里有一位四川人邓均吾,这要算是我在马霍路上遇着的一粒砂金。” 邓均吾生于1898年,四川省古蔺县人。1921年加入创造社,参与《创造季刊》、《创造日》的编辑工作,并开始写新诗。次年,又加入青年文学社团“浅草社”。短短数年间,在《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浅草》等刊物上发表了近70篇诗歌。他用诗人的慧眼审视社会人生,将诗歌作  相似文献   

18.
《诗经·周颇》里有一首名叫《噫嘻》的小诗,仅八句,但多年来对它的解释一直存在着分歧。尤其是“私”字是否指“私田”的问题,更有争论。近读孙作云先生《读〈噫嘻〉》一文(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很有启发,同时有些观点却又不能完全苟同,为了便于商讨,现将原诗抄录于下,然后再述劣见,以求教孙先生及大家。  相似文献   

19.
《诗经》305篇诗歌基本上都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创造艺术意境和形象,所体现的主要是周代的艺术风貌,其艺术成就折射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屈原故乡考     
先秦史料中除《屈赋》外,我们还没有见到屈原故乡所在地域的确切记载,汉代的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时没有提及屈原是楚国何地人士,直到北魏《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引东晋《宜都山川记》才说出“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庙,捣衣石犹存。”晋人庾仲雍《荆州记》也有类似的记载:“秭归县有屈原田宅,女(?)庙,捣衣石犹存。”“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庙。”上述这些史料明确地说明了屈原的故乡在秭归的乐平里,今秭归县城有屈子祠,乐平里有屈原故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