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柳诗话     
“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柳,是春天的使者,“漏泄春光有柳条”。“吹面不寒杨柳风”,柳,是诗人画家的爱物,历代诗人以柳为题,歌咏不绝。陶渊明爱菊花也爱柳树,在家门口亲自栽种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无独有偶,扬州平山堂至今还有欧阳修种的柳树,后世称为“欧公柳”;他写诗云:“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隋炀帝下江南也风雅一时,曾“御笔赐垂柳姓杨”,故“杨柳”一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爱亲手种植自己所们爱的树,以陶冶性情。杜甫爱种桃树,他来到成都烷花溪,草堂未建,就急求一批桃树苗。得苗后,赋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烷花村。”陶渊明爱柳,他在田园水边播柳,还在住房前种了五棵柳树,得名“五柳先生”。柳宗元以种柑桔为乐。他被贬到柳州后,亲手种植了一批货批。在劳动之余写下:“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通城同。”未赢爱的是杉树,他称赞它品性耿直。古代诗人爱植树  相似文献   

3.
植树诗话     
历代名人提倡植树,还留下许多植树诗篇千古传诵,寓意深远,深得人心。大地回春,植树造林。植树诗话,启迪后人。植树爱树,绿化家园。晋代诗人陶渊明爱柳树,他中年弃官归田后,亲自在田园水边栽柳,以柳为友,怡然自得,人称“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4.
诗词与柳     
在多彩多姿的落叶乔木中,绿柳婀娜像一个秀美的少女,特别惹人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尤为宠之,其中亦不乏“柳痴”,留下的咏柳诗词也不下千首。爱柳之风久矣。隋杨广极爱柳,曾赐柳以国姓杨,后人也有把垂柳叫“垂杨”的。白居易的《隋堤柳》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可见隋时柳树受人喜爱,种植广泛。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柳,公元450年,陶弃官遁隐躬耕,终日与柳为友,他不仅在隐居地周围遍栽柳树,而且还在房前种了五棵,并自号“五柳先生”,“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榆柳荫…  相似文献   

5.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是有花朵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枝送别。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而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越来越少了,每次我看到一棵柳树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自己有一天会忘记柳树,我怕自己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竟必须去翻查字典。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这注定是堤岸上的植物,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钟情柳树,因宅边有五棵柳树,便干脆自号为“五柳先生”。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全文虽不足200字,却有着9个响当当令人一再凝眸的“不”字,深长思之,不能不使人对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更生发出一种由衷的景仰。《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对其一生的欣慰而  相似文献   

7.
咏柳     
在我见到的树中,以柳树最多。柳树虽没有松柏的苍劲,也不如杨树挺拔,我却偏爱柳。 柳树纤弱,似无可爱之处;柳絮纷飞,人人讨厌,何谈“爱”字?然而,我爱柳树,在她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赠柳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那一根根细长的“线”画成的。柳树的美是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概括的,因为它不是木匠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是韦庄眼中的“晴烟漠漠柳毵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灞陵的折柳送别。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柳是愈来愈少了,我每次看到一棵柳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我有一天会忘记柳,我怕我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竟必须去翻字典。柳树从来不能造…  相似文献   

10.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1.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之句,从两句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情感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我国唐朝更是一个诗的繁荣时期,在唐诗中,关于“柳”的诗是很多的,这些诗中不乏有对“柳”的赞美。最著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四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看:那碧绿的春柳之干,似用碧玉妆砌成的,那袅袅披拂的柳树枝条,似少女身上所佩戴的…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春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此作,一般人,尤其是中学生会以为诗中前两句仅仅是对渭城春景的描写;渭城的早晨下雨了,湿润了路上的灰尘;经过雨水洗涤,房屋一新,排排柳树在蒙蒙细雨中显得更为青翠。殊不知这里的“柳”与古代习俗有关。古人好以谐音寓意,这里的“柳”即“留”之意,借杨柳表示挽留友人的情愫。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杨、柳暗含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的名字,以杨柳飞絮比喻烈士忠魂直上九霄,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赞颂之情,极富诗意。“柳”是柳树,是没问题的;那么“杨”是什么树呢?是人们所常见的白杨树吗?不是。这里的杨也是柳树的一种。《尔雅》注云:“杨,蒲柳也,可以为箭(杆)。”  相似文献   

15.
陈秀娟 《少年月刊》2023,(10):30-33
<正>无论你是否喜欢,若盘点古今中外与人们相伴最久的植物,柳树肯定得算一个。不信你瞧,哪儿都有它的身影。诗词里的常客柳树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原生树种之一,植柳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柳”字。房前屋后、河沿路旁无所不在的柳树,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诗词里。除了孩童启蒙时吟诵的《咏柳》中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吹面不寒杨柳风”“枝上柳绵吹又少”……各朝各代的诗词都有借柳抒怀的名句。柳与留谐(xié)音,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用“五柳先生”为号,受到柳下惠的影响,与柳树这种自然物象的美好及其日益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密不可分;“五柳”之所以恰好是“五”棵,有其传统文化心理的基础;为“五柳先生”起号的做法是对高士传统中知号不知姓名传统的接受,也是对魏晋时期借号明志新风的接纳。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代起,我国民间便有折柳送别之习俗。为何折柳送别,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柳树多种在大路两旁,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同音,折柳有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蔓长,可拴住人的心儿。下面采撷几首咏柳诗,与君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这是南朝萧绎的《绿柳》诗,写得较早,描绘出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美景,着眼于花、叶、色,突出一个“绿”字,颇有诗意。  相似文献   

18.
汉代人大力创作柳赋,对柳树这一审美对象赋以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内涵,借“柳”以展现汉代人伟美的形象,青春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汉代人翘首于世的信心和力量。“柳”的审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19.
四个好朋友     
杨树和柳树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小鸟和蝉飞到杨树上,杨树生气地说:“不要把我的新衣服弄脏了。”小鸟和蝉又飞到柳树上,柳树弯下腰欢迎它们到来。柳树用它细长的叶子,把小河里的水舀上来,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沙尘天气格外频繁。人们感到困惑,过了二十几个植树节,为什么沙尘反倒频繁起来了呢?有人解释说,是一个“节”字在作怪,把“植树”后面的“节”字去掉就好了,不知是否如此。朋友相聚,海天乱侃。其中一位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某县委机关大院“带头绿化”,第一任书记爱杨树的挺拔,大院内栽满杨树;第二任书记爱柳树的婀娜,于是砍杨栽柳;第三任书记爱松树的常青,于是砍柳栽松。若干年过去了,县委大院留下的只是一片荒芜。这则故事未必真实,但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即我们某些领导者习惯于否定过去,致使政策没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