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金莲 1961年8月出生于湖北浠水,1986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纺织材料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纺织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1998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协会委员,2000年担任香港纺织服装协会院士。2001年度被美国纤维协会授予“杰出成就奖”,为首位亚洲籍人士获颁此纺织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四川大学、中原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客座或荣誉教授,香港形状记忆纺织品中心首席科学家,香港纺织制造技术中心首席负责人,湖北省服装研究发展中心技术顾问,同时担任《Research 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的主编,《Textile Asia》以及中国《纺织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从事纺织工程和材料研究(1986-1994),织物结构力学(1994-2000),新型纱线的研制开发(1998-2003),织物悬垂的计算机模拟技术(1997-2005),纺织复合材料性能研究(2000-2005),计算机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1999-2005),形状记忆高聚物和纺织品的研制开发(1999-2005)。  相似文献   

2.
刘之灵 《科学中国人》2010,(10):122-123
<正>徐国卿1994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起在同济大学工作,2000年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起担任电气工程系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甘笙 《金秋科苑》2012,(12):12-13
1993~1995年,为德国Jena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子细胞和电子显微学实验室客座科学家;1995至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副研究员;1998至2000年,担任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2000年至今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
专家简介: 宁新,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广东俊富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山东俊富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6年7月获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91年5月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在职进修工商管理课程。宁新博士是全球公认的非织造材料技术和市场专家,在全球财富500强的金佰利公司从事跨国工作20年,拥有11项美国专利。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选结果于1994年11月7日揭晓.有八个学科的10名青年科学家获奖.他们是,数学:王诗宬(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物理学;杨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化学: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天文学: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地球科学:穆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命科学:王志新  相似文献   

6.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11):70-71
王卫国 1965年8月生于山西省大同市。现为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先进金属材料"创新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分别获得材料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1年3月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院(NIMS)作客座研究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7.
陶奎元,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986~1996年担任《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等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完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多个,曾获得"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地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8.
罗德礼, 1962年生,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四川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所总工程师助理与所副总工程师.现为国际热核实验研究堆(ITER)国际合作国内配套项目"TBM涉氚系统概念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ITER TBM-PC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9.
《科协论坛》2008,(8):F0002-F0002
王雪梅,1968年生于重庆。1985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成为分析化学专业本科生;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分析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6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赴德留学。1998年回国就职于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香港裘槎研究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相似文献   

10.
白文龙 《今日科苑》2012,(24):14-16
李子丰,1962年7月生,河北省迁安市人,中共党员和民盟盟员,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1986年于该院石油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2年~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博士后。1994年~1997年大庆石油学院副研究员;1997年~1998年大庆石油学院研究员,大庆市政协常委;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做访问学者。兼任东北石油大学客座教  相似文献   

11.
他,2000年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化学系;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06~2009年,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2009年,以副教授身份进入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新能源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特别是光伏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30余篇。成长之路上,他一路探索,一路前行,  相似文献   

12.
姜志萍 《科学中国人》2006,(10):115-115
刘勇1964年9月25日生,留德博士,研究员。1982-1986年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至今。1991年3月-1992年2月在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植物病理改良站进行油菜茵核病合作研究。1998年11月-1999年12月在德国康斯坦兹大学基因实验室和帕德博恩大学食品安全实验室作访问学者。2000年4月-2004年12月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病理系留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1月-2005年6月在德国南威斯特应用技术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农科院生物防治技术中心主任,四川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与四川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指导德国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58篇(SCI收录2篇),在国际学术大会上报告论文5篇,在德国出版油莱菌核病专著一部。独立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部省重点项目16项,其中,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合作选育油菜优质品种一个,引进国外优质油菜、牧草、微生物及抗病基因材料200余份,为四川省优质油菜育种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温纯如1944年12月生于辽宁省锦州市西郊温家屯。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1968年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81年于安徽大学获西方哲学史专业康德哲学研究方向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外国哲学专业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方向哲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县)从教有年;研究生毕业后从教于安徽大学哲学系,曾历任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副主任(1995-1998)、系主任(1998-2002)等职。时任安徽大学学术委员,校咨询委员,省级重点学科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课程负责人与主讲人;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安徽省委党校系统、人文社科系统职称评委会学科组成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05),中央一级刊物《世界哲学》国内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评审专家等。1996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合著4部,独著4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待完成1项;主持并完成国外[德]社科项目1项;其它多项。获奖多项。主要代表著作有:《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学说》,1995年;《西方哲学史上的真理观》,1998年;《认知,逻辑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2002年;《黑格尔逻辑学的真理观》,2008年。发表著述约200余万字。应德国TU Dresden教授、哲学博士Gerhard Schoenlich先生的邀请,于2006年2月赴德,受该校校长Hermann Kokenge教授之聘,从2006年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作为该校客座研究员(教授),在哲学系、哲学研究所从事康德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谢里阳1962年出生,原籍安徽岳西。1978年进入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学习,师承我国机械学领域泰斗徐灏教授,1988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疲劳强度与可靠性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1998三年分别在德国InstituteofProbabilisticSafetyAnalysis,T?V-Nord和Otto-Von-GuerickeUniversity从事系统可靠性工程与核电站/化工厂概率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2002-2003年间,得到德国研究协会(DFG)的资助,在德国InstituteofMicrostructure,KarlsruheRe-searchCenter所做访问学者,从事微结构力学行为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2000-2006任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材料研究会疲劳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机械强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可靠性分会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理事长、沈阳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国际学术期刊《Int.J.ofPerformabilityEngineering》亚太区域编委和《Int.J.ReliabilityandSafety》编委,国内学术期刊《机械强度》、《失效分析与预防》、《理化检验》、《产品设计与创新》、《东北大学学报》杂志编委等。曾先后担任辽宁省及沈阳市政府科技计划咨询专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专家组组长等。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重点跟踪资助”、“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优秀拔尖人才、辽宁省自然科学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项目等荣誉。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收录十余篇,EI与ISTP收录五十余篇),主编《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程出版社)中的“疲劳强度设计”和“机械可靠性设计”两篇、《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化工出版社)中的“材料强度设计”篇、全国见习工程师教材《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机械工程出版社)、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等。  相似文献   

15.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11):110-113
专家档案陈衍景1962年生,1980-1990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5年3月先后在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做博士后;1995年留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讲师,同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遴选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6月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2006年7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2011年),同年9月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导师资格。长期从事矿床学和区域成矿学教学和研究,发表大量论著,7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根据秦岭等地的实际研究,突破国际流行的"碰撞不成矿"的错误观点,首先提出并以大量事实证明了碰撞造山(或A型俯冲)体制的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简称CMF)模式,即:①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形成流体和岩浆,导致仰冲板片成矿分带;②碰撞造山带构造热演化的3阶段性决定了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的3阶段性;③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的减压增温过程是大规模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爆发期,使成矿总滞后于洋盆闭合50Ma左右。CMF模式已被广泛接受(SCI他引>200次),已用于我国各碰撞造山带的成矿研究和找矿。曾在登封群内发现石牌河不整合,解体登封群、太华群;将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地体划分为C型和O型,提出O型地体富含金矿;借助配位化学理论建立了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在国际地科联增设2.3Ga分期界线之前,发现2.3Ga地质环境突变事件;发现我国2.3-2.0Ga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向飘移现象。现专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开拓造山型银、铜、钼等矿床类型的识别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世界范围内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缺水、水污染、洪涝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实施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有效手段。北京市属于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资源型重度缺水大都市,水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少,水多,水脏。本文阐述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探讨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将北京市雨水利用分为3个发展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81年~1999年),深入研究与示范工程阶段(2000年~2005年),大范围推广实施阶段(2006年至今)。北京市2007年共完成267项新建雨水利用工程,雨水利用主要包括三大主要类型(集蓄、渗透、综合利用);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郊区多于城区,郊区以蓄水池为主,城区以入渗为主;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收益/费用比值α(EV/PV=2.81)大于1.0,雨水利用综合效益非常显著。最后,通过对北京市雨水利用情况的分析,认为雨水利用过程中还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即行政命令多,市场调节少;利用的“点”多,“面”少;关注“量”多,“质”少;宣传多,规范少。因此,在今后的雨水利用中,需要加强经济杠杆调节的力度,注重雨水的联合利用和水质控制,完善雨水利用相关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7.
李德仁祖籍江苏丹徒县,193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泰县;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93年10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常委,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1年10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顾问,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成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测绘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土地学会名誉会长、武汉欧美同学会会长、武汉留学回国博士联谊会会长、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80年代,李德仁教授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年,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汉莎航空测量奖"。90年代以来,李德仁教授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从事以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进入21世纪,李德仁教授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积极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空间数据挖掘、3S技术集成、空间信息网格管理与服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方略视讯系列产品和立得3S移动测量系统等高科技产品。李德仁教授发表论文510余篇,出版专著9部;培养硕士生70多名、博士生99名。其成果有十余项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广西大学、辽宁工程大学、江西地质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地质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疆大学等校任兼职教授、顾问教授、特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李德仁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Ⅲ委员会主席(1988年-1992年)和第Ⅵ委员会主席(1992年-1996年)。出访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ETH)的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工大(QUT)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客座研究员。亚洲GIS协会创会会长(2003-2006)。  相似文献   

18.
简介     
范滇元 ( 1939.2.18- - ) 光电子与激光技术专家 . 江苏省常熟县人 .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 196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生毕业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 , 实验室副主任 . 从事大型激光装置的研究和运行 20多年 , 先后参加研制 1010瓦、 1011瓦和 1012瓦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 . 其中最大的 " 激光 12号实验装置” , 获 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总体技术组常务成员、激光系统负责人、总调试现场指挥和装置运行负责人 , 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性和实用性问题 . 装置运行 8年 , 产生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成果 . " 八五”期间 , 组织实施更大规模的 " 神光 II号”计划 , 任项目负责人之一兼总工程师 . 发表论文报告近 100篇 , 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报告我国高功率固体激光的研究成果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罗沛霖 ( 1913.12.30- - ) 电子学与信息学家 . 天津市人 . 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 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特荣誉级哲学博士学位 . 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副主委、高级工程师 . 1951~ 1953年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 , 并参与工厂设计 , 以后为建厂技术总负责人 . 参加主持编制多届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 . 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以及组织工作 . 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 在学术与技术方面 , 对雷达、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 .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火旺 ( 1936.2.5- - ) 计算机软件专家 . 福建省安溪县人 . 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 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 在国内率先实现计算机符号宏汇编器 . 70年代初主持全国 Fortran编译程序会战 ,设计成功我国第一个 Fortran编译系统 . 1979~ 1983年任银河 - I巨型计算机软件总负责人 , 负责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直接主持向量语言的设计、编译方案的制定和向量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审定 . " 银河 - I”获 1984年中央军委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 . 1987年起主持面向对象集成化开发环境研制 , 建造了国内首例面向对象环境 ; 1989年起领导并主持非单调推理系统研究 , 把 PROLOG从单调发展到非单调 . 这两个项目分别获 1991年、 1993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领导完成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编 ( 译 ) 著 4部 , 发表论文 60余篇 .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德仁 ( 1922. 10. 22- - ) 火箭控制专家 . 江苏省无锡县人 . 194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 . 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 . 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副院长 , 科技委副主任 .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 参与了地地战略导弹捷联补偿制导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作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固体潜地弹道导弹 ,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第一个陆上机动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任务 . 获 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1.8 7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永年 ( 1932.2.13- - ) 信息处理技术专家 . 浙江省宁波市人 , 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 5l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 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 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次 , 三等奖 3次 , 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次 , 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次 , 二等奖 1次 ,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次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良惠 (1939.10.28- - )半导体光电子专家 . 福建省福州市人 . 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 现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 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 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 主持研究高速硅光探测器 , 提出了抑制微等离子击穿、扩展耗尽区、缩短渡越时间的设计思想 , 取得了高增益、低暗电流、低噪声等优异性能 , 该项成果获 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支量子阱激光器 , 其脉冲特性的主要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获 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在该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超薄层材料生长 , 采用应变层、选择衬底晶向和发展无铝器件结构等技术措施 , 研制成一系列波长的红外及近红外量子阱激光器 , 主持研制了量子线激光器列阵 , 其中大功率半导体量子阱激光器 , 获 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主持研制高亮度橙黄发光二极管 , 其关键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 . 主持建立国家光电子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 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 , 承担了大量的 " 863”攻关、国家基金等任务 , 在光通信、光信息处理、光存储、光量子和激光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建成了我国唯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激光器批量生产基地 . 发表论文 100余篇 .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敬熊 ( 1921. 10. 16- -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 . 浙江省镇海人 . 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 195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 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 23所副所长 . 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959年最先提出 Maxwell方程的直接求解法 , 在地空导弹研制中解决了许多工程问题 . 其中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设计的天线系统误差关键技术的解决 , 获 1985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俊亮 ( 1933. 10. 10- - )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 . 浙江宁波人 . 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 . 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60年代是有线 600/ 1200波特及无线 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 参加 " DS- 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 . 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 , 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测试诊断算法 . 是中国程控软件支援系统 " 七五” " 八五”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主要执笔者 , 承担 " DS- 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 , 及 " 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 " 七五”攻关项目 , 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与观点 .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80 200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