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策》这部著名历史散文著作共用“而”字2900多个。其中只有少数几个被用作实词,绝大多数被用作虚词。用作实词主要做代词或副词,而作虚词主要是做连词、助词等。本文从“而”字做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四大方面分析“而”字的不同用法,而重点是分析做连词用的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论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与”字出现频率很高,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这些“与”有的是实词,作动词用,有的是虚词,作介词、连词、语气词用,由此可以看出文言虚词“与”是由实词度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对《史记》中"且"的词性、词义与语法功能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察,穷尽地描写出了它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前者包括名词、代词,后者包括连词、副词。并对《史记》"且"的个别特殊语法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而”是高考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仅以2013年高考为例,全国十八套试卷中有九套专题考查虚词(重庆卷将虚词与实词一起命题,虚词有一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五套考查“而”字的用法(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上海)。“而”字主要用法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关系。但学生对表并列、承接和修饰这几种用法不易区分,经常出错。  相似文献   

5.
《考试》2008,(6)
文言中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实词,在文言中则属于虚词,且用法灵活多样,使用频率高。掌握好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进而对中考  相似文献   

6.
陈文焕 《广东教育》2009,(10):28-29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 ,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 ,“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 ,这些关系又与“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整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9.
《荀子》虚词“安、案、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案、桉在《荀子》中是异形同意词。历代学者对这几个虚词的解释采取了贯用的辞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对解释实词确实很有效,但用来解释虚词则不太合适。这种以词解词的方法说明不了虚词与上下文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读者很难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因此虚词的研究方法必须从辞训式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从“安、案“桉”用例的实际出发,这三个虚词应分属两个词类:连词、副词。这两种用法只是在先秦古籍中出现,汉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复式虚词,即虚词与虚词、虚词与实词的连用形式,了解复式虚词,弄清它的意义和作用,对阅读文言文,无疑将是十分有益的事情。《庄子》的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变化多端,其复式虚词的用法,既不定于一樽,那么意义必然非常丰富。理解它们,将为阅读文言文开启了门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这些关系叠民“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2.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学好虚词用法,是学好实词乃至学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的需要。本文探索了"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找出文言虚词的多重意义在教材中的序列关系,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文言阅读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也是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掌握"以"字的用法,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则影响文言文阅读与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意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它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较大。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稳定趋势,而且仅限于常见虚词和一般用法。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组织句子的一种手段,各个实词是靠不同的虚词的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因此,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从词的用法方面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虚词是汉语词类的一个大类,与实词相对。从词在句子组织中的功能看,实词是能够单独作句子成分的,虚词则不能,只起联结的作用。打个通俗的比方,前者有点像建筑中的砖瓦木石,后者有点像灰浆泥沙。学习和使用时,实词好掌握,虚词难掌握,就好像建筑中的砖瓦木石好安排,灰浆泥沙难使用一样。但是如果没有虚词,或者虚词使用不当,那就难以组成句子,特别是长句和复句,或者整个句子的组织成了问题。因此,学好虚词,运用虚词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简说“而”、“而后”、“而且”、“而已”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而连词1.连接意思一致的形容  相似文献   

17.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8.
二、虚词     
文言虚词中,情况比较复杂。有些虚词具有实词的意义;有些虚词分属不同的词类;有些虚词虽属于某一词类,但有多种语法作用。因此,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特点、意义,对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现分别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方式:《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考点:(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连词是属于虚词一类的.连词的作用在于把语言中的词、词组或者句子连接起来,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一定关系.连词的运用根据各自的特点而有不同,有的连词只单独使用,有的连词要与其他连词或者副词配合呼应使用,有的连词既能单独使用,又能与其他词配合呼应使用.就连词连接的成分而言,有的连词主要用来连接词或者词组,有的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句子,有的连词既可用来连接词或者词组,又可用来连接句子.因此,我们对连词的运用,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现在,选择一些常用的连词就其通常的用法作简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