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之初,不过是一体浑浑沌沌的气体.并无天地之分,也无一年四季的差别,更没有万物的形迹.古代《周易》称它为“太极”,所谓太极,只是一画,一个园,一气而己.《周易》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出,生万物.所谓两仪,实指天地而言,天为阳,又称乾;地为阴,又称坤,后人又有乾坤之说.天地既分出阳阴,天地相交,阴阳相合,世界也就有了万物的形迹,出现了一年四  相似文献   

2.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2 0 0 0多年前,人们就对此话题有过议论。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认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已,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易传·系辞下传》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日往则月来,月入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3.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
太极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最早见于《易传》。《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太极是指天地混易未分的原始统一体,这种太极论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自此以后,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都用太极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但不同的哲学家赋予太极的内涵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以“道”解太极(太一);成书于汉的《礼记 》把太极说成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从汉至唐,对太极的讨论比较少,比较冷静,但仍有以  相似文献   

5.
在重新评价“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出的这一对命题的本来意义和实质,本文主要就宋明时期有关哲学家的思想作一点简介。一、“一分为二”的提出和演变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殷周之际的《易经》已含有矛盾观念的萌芽,春秋战国时的《易传》作者,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分而为二以象两”的观点,含有“一分为二”的思想。隋代杨上善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相似文献   

6.
<正> 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信息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本文试图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探索《周易》太极全息思维及其在气功养生中的应用。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颐注:“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  相似文献   

7.
一 以建筑环境引发的宇宙意识的命题 室外大型壁画《奔向太阳》总长70米,构思独特,形式新颖,内容富于哲理性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壁画从选题到构思,始终以建筑环境为先导,引发出宇宙意识,并以此为基调,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太极意识展开画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挂”(《易·系辞》)宋代道家陈搏作“无极图”,周敦颐根据道家的传授,以《易传》中的思想改名“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来阐释自己的宇宙观,按着他的观点,太极乃万物之源,又始终在运动,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阴阳鱼对转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9.
《纲监》盘古氏下注云:“天地初分之时,盘古生于其中,能各天地之高低,及造化之理.故俗曰:‘盘古分天地’,《纲》:“盘古优首出御工世.”《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这天地开辟而生盘古的传说代表着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及人类生成的认识,其中蕴含着深澳的哲学思想和道学观念.作为传说,虽至今无法知其真实与否,但我们绝不能片面地把它看为神话,看为是一种虚构的产物.它不是一种静止的存在,它带有的运动实质正体现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无限式思维与交易观念.由此,我们应把字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来阐述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中的这句话,使得《易传》成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可以说,在中国,太极基因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  相似文献   

11.
在《易经》中论述的关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推演原理,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本文援引数学的排列原理对卦象演变过程进行重新推导,发现八卦不是由四象所生,而是由两仪所生,同时又反过来印证了排列原理有所缺漏,应加以扩展.  相似文献   

12.
“文与道”,它被史坛上的文章大家们谈论也有两千余年了.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文与道”的内涵是不同的.“道”,古人就赋予过它几个含义:(1)法则,法律.《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是把宇宙万物都看成阴阳对立的,互相转化的,并且是变化无穷的,这就是把“道”看成了宇宙中的矛盾统一规律.老子的《道德经》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老子认为“道”是混沌之物,是宇宙中“独立而不改”的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14.
南宋林至作为朱熹晚年的弟子,在继承和反思朱熹易学思想的基础上,作《易裨传》,以纠正当时象数易学之偏颇。林至认为《易》不出象、数和变三部分,主张以太极为本,纠惑于两仪四象之偏,画五图表示太极之理一以贯之;以天地之数为本,从“数”的角度纠以“河洛”为本之偏;以阴阳均衡之理,纠揲蓍之法挂扐之偏,表明易道不出一阴一阳。  相似文献   

15.
《易经》以乾坤卦始,万物始生,生生不息。《易经》以未济卦终,周而复始,无尽无穷。大千世界在变,人类社会在变。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我们研究《易经》,既要研究矛盾,又要研究平衡,以利于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有度、有序、和谐、平衡。乾坤要和谐,天地要平衡。自然生态平衡,万物正常生存。国家收支平衡,社会才能稳定。内脏气血平衡,身体才会健康。天地有病,则海啸、地震。国家有病,则饥荒、战乱。人体有病,则衰弱、萎缩。人类是天地造就的精英,是高深莫测的艺术,是无法破解的艺…  相似文献   

16.
严羽“气象说”评述朱东润先生在谈到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诗之法”时曾说:“此中气象之说,最为不易捉摸”①也未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严羽的“气象说”,必须首先界定“气象”这个概念.“气”、“象”或“气象”一词都并非由严羽首创.早在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已看出了“气”与“象”的联系,日《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且有《管子·内业》日:“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老子虽在论述“精”、“象”同“道”之关系,然却已萌发了“气”与“象”有某种联系的思想.荀子就说得更清楚了,“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主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记》)那么,何谓“气”?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气”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并且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气”,《说文解字》:“云气也.象形”.就文字学范畴讲,最早是指云气,雾气;但从中国思想史这个角度讲,最早是哲学范畴内的概念,即哲学家们所谓的万物之源.《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哲学思想的基本方面,直接来源于老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而吕书的最高哲学范畴则是“一”或“太一”。它是宇宙未分判时的早期状态,以“混混沌沌”为特征,“一也者(原作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圜道》) 由于“太一”或“道”中包含着变易的因素,此种变易的因素发而为形态则是两仪,故曰“太一出两仪”。(《大乐》)两仪即天地。天地之中又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故曰:“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知  相似文献   

18.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9.
排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股周之际的占卜术,较完整的文字记载则见于《易经》。“易”含变化的意思,书中称:“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可用两种基本符号阳爻-和阴爻--表示,每次取两个,就有2~2=4种不同的排列,称为“四象”,即太阳=、少阴=、少阳=、太  相似文献   

20.
话说太极图     
我国哲学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图1所示的分别是流行的标准太极图和古太极图.周来祥认为,标准太极图有4美:圆形的美、曲线的美、平衡对称的美及和谐有序静态的美.与之比较,周围分布着八卦的古太极图则包含着不和谐的因素,充满剧烈的流动感,呈现出柔中有刚、静中有动的壮美风貌.从古太极图到现在流行的太极图,大体上反映了从唐代以前壮美为理想日益转向以优美为主潮的历史发展过程口[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