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涵韵 《文教资料》2012,(23):98-99
"譬喻"的修辞手法是孔子开展启发式教育活动的主要话语方式,《论语》作为记录孔子教学行为的主要文本,记载了教学过程及与学生的日常言语之中所运用的大量"譬喻",从而在教学语言上构建了启发式教育模式。本文将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究"譬喻"构建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关注于"譬喻"修辞对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进行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以期给今后启发式教育的教学语言运用提供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2.
诸多佛教大乘经典皆具有文学特质,其阐述佛理所用之语言及其表现手法,若以文学视角探讨,则具有相当文学特色。大乘经典之《金光明经》,就其文学性而论行文语言富于文学色彩,表现方法巧妙多变。其表现佛理之叙事语言,所用之修辞技巧鲜明巧妙。其譬喻手法有"直喻","同义譬喻"及"情景式譬喻"三种;其排比设计,可分为"并列式排比"、"递进式排比"两种;另外其映衬及示现手法亦多有所妙。通过《金光明经》叙事语言之修辞技巧分析,可以知晓此经具有相当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譬喻是佛典中常用的说理方法。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出了譬喻"两柄多边"的理论,是譬喻修辞研究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创见,对于佛典譬喻研究极具启示意义。通过佛典中"风""花"譬喻之举隅,可以得出譬喻"两柄多边"现象在佛典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除受制于譬喻事物本身和取譬者之外,更与佛"法"之二元分殊、佛典的性质以及印度文化的譬喻癖有关。  相似文献   

4.
谈荀子《劝学》篇取譬设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譬设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诗词戏曲中固为多用,在散文中亦不罕见.譬喻,即打比方,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抽象的思想感情,一用譬喻就变得具体;枯燥的道理,一用譬喻就能变得生动感人;不可捉摸的事物,一用譬喻仿佛也可感触得到.所以作家秦牧说:"譬喻,可以说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用譬喻说理,本为先秦诸子的共同特长,然荀子之文取譬设喻却更令人喜爱.荀子之取譬与庄子不同.《庄子》中取譬多引寓言,有的还是一些神话传说,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令人不可捉摸,也难以从字面上理解.而《荀子》所取之譬喻多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寓深刻  相似文献   

5.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6.
文学被称为语言的艺术,而文学作品中的譬喻,则堪称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而对于譬喻的巧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人能如钱钟书先生一样创制出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妙喻来。并且,钱钟书先生除了在小说中巧妙运  相似文献   

7.
《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故事演述佛法的佛教经典,全书共编撰九十八篇譬喻故事.这些幽默的故事都寄寓着佛法的精妙奥义,将佛法与愚痴故事巧妙融合,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语言生动,有大量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考释经中词语"顿""向""驱逐",可为汉语词汇史及汉语大型工具书的编修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阐释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各学科都能有所借鉴,语言的阐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以"情伪"之"情"的"实"义为研究对象,以词义演变和语境限定为视角,研究发现:在产生机制上,语言本身的语义衍生、语法变化、语用偏义等客观因素,语言主体的层次认知、心理共识、譬喻思维等主观因素,共同促进了"情"之"实"义的形成。在解决方法上,阐释循环、以意迎志、知人论世等,有利于"情伪"之"情"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譬喻性的表达一般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类型,是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段之一。其定位是在文学语言的表达范围,其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所扮演的角色是语言表达的点缀与修饰。  相似文献   

10.
《星云法语》是星云大师数十年参悟佛法的经验之谈,既是禅宗语录,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非常善于采用"引证"、譬喻"、新解"等艺术手法,以明白晓畅又不乏诗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教导、开示众生.  相似文献   

11.
譬喻之所以能够构成,那是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个乃至多个相似点,进而依据此一个乃至多个相似点而把本体和喻体联系在一起,而此一个乃至多个相似点就是"喻解"。不过,尽管譬喻必有喻解,但是在个别的譬喻修辞中,喻解可能在字面上表出,也可能不表出;喻解在字面上表出时,须特别注意的是喻解中相似点的多寡,充分掌握后,就能彰显譬喻的清晰之美,而喻解在字面上不表出时,则会形成模糊之美,而且不管喻解表出或不表出,都会形成统一和谐之美,譬喻的功能也于焉达成。  相似文献   

12.
《孟子》论辩艺术成就表现在:逻辑严密;在说理中,运用大量譬喻;简明、形象的语言;学识渊博,挥洒自如。巧于应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量以"X体"命名的网络流行语涌入大众的语言生活。"X体"有句子格式、固化短语和特定词汇等三种指称对象,主要采用谐音法、描摹法、譬喻法和引用法四种命名方法。"X体"包括拟句类和仿调类两种。从形成动因来看,"X体"经历了从言语到语言、从个人到大众、从特例到适用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回忆早年在清华学校读书时,他的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教他作文:"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梁实秋赞叹道:"何等经济,何等手腕!"①其实,譬喻的运用,不仅仅是习作手腕。语文课上进行阅读教学,师生共同研读教材文本,教师作为学习资讯的提供者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者,如果能够机智灵活地做一些譬喻,则  相似文献   

15.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语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善用譬喻,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再加上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自然更应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其中的真义.  相似文献   

16.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她的小说具有古典文学的深刻烙印,冷漠隔离的语言.对女性人物语言的深刻描写,华美的语言是让人心痛的精灵、奇妙的譬喻。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构成了她独特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话中常常出现以饮食作譬喻的批评话语,这是宋代"诗味"理论下批评行为的具体体现。宋代诗味的三种类型是淡味、余味、苦味,通过探析不同类型中饮食譬喻批评话语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对饮食譬喻这一批评行为的具体现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使学界对诗味论的抽象理论探讨落实到具体的批评实践讨论上,完善对传统文论"味"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0,(2):21-27
英语篇章语法研究引入了"前景"和"后景"两个概念,"后景"承载着已知信息,而"前景"则承载着新信息,在"譬喻构式句"的言语表达中,存在着由"后景信息"向"前景信息"推进的BFP原则,即Background-to-Foreground Procession。基于此原则探讨《遗教三经》中"譬喻构式句"熏习功能的实现。《遗教三经》中的"譬喻构式句"的本体和喻体均运用"事件"来陈述。"事件"的主题和述题分别承载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在由已知信息向新信息动态传递过程中,使信众了解到新信息的巨大影响,从而解悟佛理佛法;"事件"的情景关系也附着在复句中,随着后景向前景的推进,"最前景"部分蕴含的信息对信众发挥了深刻而深远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谓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譬喻,象谜面;后一部分本意,象谜底。通常先说前半部分,稍为歇一歇之后,再让人们去猜测体会后半部分的本意。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就叫歇后语。其公式是:“譬喻——歇——本意”。如,“小葱伴豆腐——一清(青)二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