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三种形式的复调,即由文本构成和复调,由人物、叙事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复调,由移位构成的复调。研究《红楼梦》中的复调,有利于对这部杰作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的复调有两种类型,即文本复调和矛盾复调.而文本复调又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既有表层意思也有深层含义,即话里有话;其二,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潜台词;其三,一语双关式的复调.研究《水浒传》中的复调 ,可以加深对这部文学杰作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4.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狗秋千架》是刚进入文坛不久的莫言的标志性小说之一,它不经意中表现了莫言小说甚至世界文学的四大经典主题:离乡/还乡、宿命/抗争、桃源/荒原、爱情/婚姻;同时巧妙运用了人物之间对话的复调、人物内心对话的复调、文本之间对话的复调、叙事视角的复调,从而使该小说的内涵十分丰富,得到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极力揄扬。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一书,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复调小说,讨论了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小说中的复调对话,并分析了复调理论是如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作品由于其文本结构的简约精致化,主题的含蓄隐秘性以及意象的精雕细琢,使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与复调性。海明威在《大双心河》这一短篇小说中设置诸多悬念,构建多重张力,让读者置身于小说之中,积极参与到小说中来,使他们在不断推翻、证实或重建自己的期待视野中,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0.
曾燕波 《考试周刊》2011,(41):22-23
本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切入点,对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进行重新解读,发现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复调性主要体现在叙事主题、空间和人物三方面的复调表现。  相似文献   

11.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复调性叙述策略,是一部明显具有复调性叙事特征的小说,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色.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后现代复调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3):56-58,28
昆德拉是本世纪小说一个例外,他的小说看似很不像小说。小说在他手里变得认不出自己。昆德拉大胆的尝试改变小说的文本,提出新的复调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复调小说创作。本文以其提出的复调理论为依据.分析其作品(不朽)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3.
《小世界》是英国著名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色。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后现代手法,诸如互文性、戏仿、拼贴、反讽、复调、狂欢化、语意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等。该文试图结合文本分析这些后现代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以探求《小世界》之所以能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畅销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状元人物,是作家中的作家之一。《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鼎盛时期的作品。它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对话性、对位性和未完成性三个方面。《海浪》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其叙述上的复调特征、结构布局在宏观上的对位和内涵上的未完成性。这三个方面的复调特征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显示出创新性、先锋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艰深、晦涩已然成为鲁迅小说阅读的典型特征,阅读鲁迅文章很难一眼窥见其内蕴。鲁迅小说之所以很难理解是因为鲁迅小说文本本身并不是单一的、易懂的,而是包含着多重对话,形成一种众生喧哗的复调。《在酒楼上》是一篇明显体现鲁迅作品中多重复调特性的小说,通过对这篇文本复杂的声音进行分析,能够让人进一步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从而观照鲁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复调是小说《喜福会》叙事艺术的关键,文本中首尾呼应的四四结构与母女对等轮换的自述声音,构建了小说独特的复调魅力。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在叙事结构与声音两方面对复调叙事进行了创造性的光影变奏。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一方面保留了首尾呼应的复调,另一方面则将原本的四四结构,重构为五组十二个故事的框架。在叙事声音上,影片用旁白的方式延续了小说的多声部效果,同时,更借由每组故事中多重的复调手法,打破了母女声音的隔阂,实现了此起彼伏的复调。复调的变奏不仅令影片实现了锦上添花的叙事效果,更恰如其分地深化了母女关系主题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三种形式的复调,即由文本构成的复调,由人物、叙事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复调,由移位构成的复调.研究<红楼梦>中的复调,有利于对这部文学杰作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其代表作《只争朝夕》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文本集作者的对话立场、人物的未完成性和主动性及读者的参与性等特点于一体,让小说的意义总是处于未完结而不断丰富、未确定而不断充实的状态之中,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