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立于现实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日台关系,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客观地看,冷战期间以及结束后的今天,日台关系从属于日美台三角关系的格局并未有大的改变。同时,中日关系的大格局也影响着日本台海政策的调整。马英九执政期间,日台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会有大的改观,既中日关系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一如日美关系亦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偏离。因此,日台关系进入低调平稳的发展时期亦是历史当然。  相似文献   

2.
美台经济关系显而易见不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它始终是美台战略、政治关系的一个方面,具有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意义。美台经济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美台经济关系由冷战时期台湾对美国的单向深度依赖,逐渐减轻为不对称的互赖关系。冷战后,在两岸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同时,表面上呈现两岸经贸关系取代美台经济关系的趋势,特别是美台间的双边直接贸易关系也确实较冷战期间减弱,但大陆、美国与台湾经济的三角关系的形成,使得美台经济关系实质上并未受到太深影响,台湾对美国市场仍然深度依赖,只是在形式上与较冷战期间相较而更加迂回曲折。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时期长期维持的两极体制彻底瓦解,各种力量在不断分化组合,各大国关系也在加紧调整,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迅速发展。日美关系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一对重要关系。近年来事态发展表明,日美关系出现许多新情况,发生许多新变化。本文旨在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特点,引起变化的原因以及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等。  相似文献   

4.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于70年代产生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本文运用西方战略三角理论对70年代中美苏关系分四个阶段进行浅析,最后指出三角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冷战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丛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科类新书的重要品种之一。该丛书根据美、俄、中三国及东欧诸国近年解密和公布的翔实档案文献资料,对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走向分裂的原因、中苏美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苏南关系及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冷静而客观的重新思考和学理批判,既有纵向溯源分析,也有横向比较,还有个案研究。该丛书内容丰富多样,研究视角新颖,拓宽了冷战史的研究领域,体现了目前学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国际史学研究,特别是国际冷战史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首批推出的有《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  相似文献   

6.
美俄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世界格局和各国的对外政策。由于俄罗斯要融入大欧洲,美俄之间相互依靠和互相借重的关系和经济全球化,注定美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趋势。由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差异性,美国的冷战思维和俄罗斯经济的持续低靡以及民族主义因素决定美俄之间又是竞争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美欧矛盾由来已久,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双方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差异及冷战后对世界问题的不同认知是其主要原因。就伊拉克战后美欧关系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将继续维持大西洋联盟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将重塑新型的美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60-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就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明显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21世纪,世界将形成以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德国五大主权国家构成的多极格局。本世纪末由这几个大国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大小三角关系,已经构筑了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和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9.
中印美三角关系在亚太政治格局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对中印美三角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影响中印美三角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在新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必须对中印美的三角关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美台投资关系由美国对台单向投资逐渐转变为美台双向投资,美台投资关系对台湾对外投资关系举足轻重。冷战后,美台双边投资关系继续发展,总体来看呈现波动性增强的趋势,美国对台湾投资金额、台湾对美国投资金额从整体上持续增长,美台双边投资关系占台湾对外投资、外资入台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美台投资关系的"不景气",表面上看似乎主要是受全球景气循环大气候的影响,但实质上却是台湾经济本身结构性矛盾运动(包括两岸投资关系迅速发展等因素)的结果,而世界经济衰退、岛内社会政治动荡等因素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围绕着日本侵华,中日苏出现了复杂的小三角关系。中国政府为了抗日,一面不断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得到苏联的有力援助;一面独力抗击日本侵略,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日本梦想速战速决灭亡中国,当中间突破成为永远的笑话之后,为了南进北翼的安全,改变初衷与苏修好。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时刻,苏联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13.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4.
1945—1950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两国由战时合作走向冷战对峙。这一时期,美国凭借其世界首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积极干涉中苏关系的发展,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北塔山事件是一次影响中蒙苏关系的重大边界纠纷事件,它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苏联由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转向了对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支持,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国内的局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国际局势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而此阶段由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使得原本复杂的中苏关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试图通过对北塔山事件...  相似文献   

16.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17.
尽管毛泽东一再试探和要求,斯大林就是不愿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不想归还中东铁路。但由于中国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和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的战略利益,斯大林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转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18.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19.
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旋律是美苏全面的军事与政治对抗。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也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透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冷战对世界经济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疆盛世才政权与苏联的关系是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盛苏同盟是建立在盛苏相互利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双方关系经历了全面合作、出现裂隙、直至完全破裂的阶段。表面看来,盛世才与苏联建立的是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但双方之间的互相利用使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不正常的基础上的,因此,最终破裂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