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的地神(斡脱坚)崇拜观念,是与天神(腾格里)崇拜相呼应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萨满教自然崇拜中仅次于天神崇拜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活动,源自于普遍信奉萨满教的远古北方草原民族。蒙古人认为天神是创造万物的父亲,地神是滋养万物的母亲。他们不但崇拜地神,还要对地神进行祭祀,把食物的精华(德吉)献给大地。对今人而言,崇拜地神有崇尚自然、爱护地球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代天神崇拜的天就是山岳崇拜,他们以为天神就居住在山岳之上,故称之为“天室”山。周代天神是周族的部族神,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死后都升到天上,实即天室山上。周人称嵩山为“天室”,但同时他们又把此山称为“崇”山(嵩、崧同),“崇”即“宗山”之义,亦即文献中的“冢山”。“崇山”就是指死去的祖先神所聚集的宗堂、宗室。所以天神-山岳崇拜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祖先神崇拜。东方殷人及其后人表示敌忾时用箭射盛血的革囊以示“射天”,这正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天神-山岳崇拜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区,这也代表了炎黄文化神权崇拜的特点。周代的天神-山岳崇拜以豫西太行山为线遍布黄河中游及上游地区,这也正好是我国平原与高原山岳的分界线。周人克商之后,就形成以中岳嵩山为主的五岳崇拜。战国时代以来,周室及中原国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东方的泰山与西方的昆仑山崇拜  相似文献   

4.
书法的神韵问题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历经各朝代的演变,该问题常使人们感到十分神秘和玄虚,本文试对其进行分析,作进一步探索。一、神与韵释义“神”就是精神。由于魏晋时期对玄学的兴趣,文人纵谈玄理,思考宇宙和人生奥秘,为此对“神”的含义变得尤其宽泛和深化,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按“神”字之本义,原指上帝天神。《说文》言:“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神的概念其渊源很早,原始人类因出于对自然力的不解、迷惑、崇拜,遂产生“神”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思想,这在世界不同民族都有类似情况。这是神的最初含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永仁直苴的赛装节是楚雄州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其祭祀过程中的崇拜心理内容和形式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演变。存在至今的赛装节,在崇拜心理方面是一个由“集体无意识”当中的“出生”原型传承而不,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核心都是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关,与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息息相关。从稻作祭祀到赛装节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传承稻作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扼要介绍国内外关于操突厥语诸民族原始宗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萨满教(现象)是“通过巫术时无生命的自然起调整作用”为目的的、具有实用性的巫术行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突厥、维吾尔(回纥)等民族的早期宗教(包括原始宗教现象和民族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观念为主和以建立政权为目的而产生的,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柯克腾格里(天神)为中心、乌玛依女神、地一水神等神灵的早期多神教——“腾格里教”。  相似文献   

7.
拉祜族宗教信仰的发展正处于多神向一神转变的过程,在他们的生活中信仰的最高神是“厄沙”,但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西双版纳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中多神崇拜的痕迹还很浓重,还有水神、树神、山神、太阳、月亮以及祖先神灵等等的崇拜,常见的传统宗教信仰方式主要有:天神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农耕祭祀几种。  相似文献   

8.
人类早期造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反映着原始宗教崇拜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阶段,这是艺术教育及艺术史论研究中划分远古造型艺术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哲学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北方民族的造型艺术,可以发现,原始宗教崇拜三个阶段中的早期造型艺术作品在深层上直观地反映着北方民族的共性文化特征,那就是对生命的追问以及生命崇拜的实践,并以此构成了北方民族造型艺术的母题特征——“生命崇拜”。  相似文献   

9.
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三侠五义》大量描写鬼神崇拜提供了素材和文化支持。根据来源和职能,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鬼神描写大致可分为天神、人鬼、地祗和灵物崇拜四大类。《三侠五义》所表现的鬼神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复杂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非简单的“鬼神果报”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10.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广西象州大樟乡甘王庙因被洪秀全及其拜上帝会徒砸毁而闻名。考察甘王神自宋代以来神明形象的变化以及大樟乡甘王庙成为"祖庙"的过程,揭示神明正统化背后所涵含的华南民族逐步纳入王朝体系的象征性意义,有助于人们对太平天国发生的深层历史根源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猪神崇拜随着万物有灵和图腾观念而产生,并成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猪形神的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从猪形神的具体职能来看,其核心职能是降雨,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职能,所对应的则是农耕民族祈求丰产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借鉴西方人类学、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尝试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至上神的演化,对中国至上神的神格做出确认。西方的至上神——天帝,是创造世界的大神,他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神格。据此,对中国神话的诸神作一梳理,帝俊以其生出日月的创造神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生神格,有资格成为中国的至上神。帝俊神格的确认,可以明确中国至上神,弥补中国神话至上神研究的缺失,进而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分类和梳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佛山民间信奉的鬼神多,而供奉鬼神的庙宇就更多,众多的庙宇自然就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私祀乃至淫祀。民间私祀的存在使得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信仰领域里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地带;而当民间私祀对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产生威胁或有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代表国家的基层组织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奏请禁毁。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大环境下,佛山地方官绅为了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的祖庙,进行了一系列的借助传说并将之附会于北帝神的造神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北帝信仰由佛山地方性的淫祀、私祀上升为正统化的国家官祀。  相似文献   

16.
敦煌壁画中出现的风伯形象,反映了敦煌地区对风伯的崇拜。结合敦煌壁画和敦煌文书,试图揭示敦煌地区的风伯崇拜与祭祀状况。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之作。《水浒传》并非都是写实之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术数思维以及由此形成的神秘意识的加入、连同宿命论思想的参与,形成一种玄幻色彩,这种玄幻色彩在结构的安排、情节的推进上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封神演义》一类神魔小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沙楚墓出土的楚帛画《人物御龙图》历来被解释为是人物乘龙升天成仙,表现了灵魂不死的主题。研究表明,这幅帛画完全不是这样的主题,而是表现了河伯出游的神话故事;画中的乘龙者不是一般人物,而是自先秦以来就被广泛信仰的水神河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