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每位演唱者在刻画歌剧中同一个人物形象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表现,但刻画人物形象绝不仅限于模仿,而是要在了解人物真实外表、性格、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下,再通过自己娴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去刻画,这样刻画出的人物才形象生动,深入人心。下篇将以歌剧《唐璜》的选段《让我们携手同行》为例,根据自己的演唱体会,讲述如何以(创作背景,作品分析,二度创作)三部分入手,成功刻画这一选段中采莉娜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试论内蒙古自治区长篇小说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长篇小说的不足,主要在于语言上还有所欠缺,一是人物语言的意义,仅仅在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意义。导致人物语言刻画性格的功能消失;二是叙述语言在追求和形成自己语言风格上,还缺乏足够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本色派的代表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关汉卿成功地吸取书面语言和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的代表。“本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冤》不仅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而且曲词重于叙事说理,很少有景物描写。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写人物思想内心世界,而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情感,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窦娥在被绑赴法场的路上控诉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  相似文献   

4.
小说创作最基本的任务是探索人物心灵的奥秘,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作者通过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刻地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正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善于用简明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并力求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传主的童年小事和生活逸事来神话人物,从而既拓展了史书纪传人物的学笔法,又大大丰富了《宋书》的学性。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为了渲染环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需要,陈忠实先生交替运用明快畅达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言,质朴浑厚的关中方言书面语言,古奥典雅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形式多样,韵味独特,带给读者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小说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他继承民间文艺的传统,把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被民众所能轻松而愉快接受的民间文艺和民间传统,运用到新的时代和生活的小说创作之中。赵树理的创作通俗化和接受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运用上的通俗化、口语化;结构安排上的情节完整、趣味性强;人物塑造上的注重人物言行刻画。  相似文献   

8.
李建勋 《时代教育》2009,(6):249-249
张爱玲对人性悲剧的深刻体验赋予她的文章不同寻常的人性观点。她的人性观超越了时代、阶级的限制,抛开了政治、道德的外衣,向读者展现她所直面的人性本真。特别是张爱玲小说的叙事充满张力,各种技巧在她手里相互补充、融洽无间。她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感受人物命运的同时,领略到人物心灵深处的内容。她的意象描写密度极高,更令人回味。她的语言风格雅俗共赏、卓然不群……这些语言技巧,使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语言描写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也就是说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和性格。但是有些同学写人物时忽视了这一点,要么是作者的叙述语言同人物语言一个样,要么是文章中  相似文献   

10.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戏剧家、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约翰·高尔斯华绥以象征、心理分析以及社会讽刺等手法刻画英国中上等资产阶级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而著名。他通过对资产阶级人物生活的描写 ,性格的刻画和心理分析 ,达到了批判和讽刺这些资产阶级人物、揭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和最终衰败的原因这样一个目的。在这一方面 ,短篇小说《日本》比较好地体现了其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香港“新电影”的突出代表人物,王家卫以后现代主义电影关学观对电影的叙事语言、故事主题、画外音独白、色彩运用和电影噱头等电影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选择即兴的拍片手法,将叙事文本模糊,转而用碎片式的创作风格来粘合情节,通过人物情感自白来表现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呈现出人物间的情感冲突,刻画人物“寂寞个体间的无言交流、孤寂情感的另类诉说以及孤寂被拒的情感基调”等心理底色,形成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其在小说的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他以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述方式及重复性的叙事技巧,向人们讲述了许多惊悸、动人的故事,并以其独特的认知和感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层面。《借命而生》也体现了石一枫想要突破类型写作的野心,“杜湘东”的书写具有“非典型性”的形象意义。小说在承继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丰富的思辨于其间。从生动模式走向深度模式,实现了雅俗文学的交流融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王士祯深受魏晋主体思想的影响,张扬个性,喜好山水,其“神韵”说无论在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其根本都在于对主体性的展示和追求,力求在韵味无穷的审美世界中抒发性情、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5.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的是写出了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但金庸的小说创作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又分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8.
《69 Sixtynine))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性格各异的男性。但与几个男性主要人物相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却更加鲜明。这反映了作者村上龙对女性持有的一贯态度和对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特点。村上龙的大部分作品,对女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并且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特色都可以从《69 Sixtynine))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语言运用反映出作家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其作者叙述语言、小说人物语言以及作者对民间语言的提炼与运用,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为汉语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