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可自主选择就业学校《就业实施办法》原文: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由培养学校直接迁转至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所在地户籍部门;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迁转至生源所在地省级教  相似文献   

2.
对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目的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硕士生就业数据,从毕业生迁移就业(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和离开求学所在地)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考察我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实证结果发现选择迁移就业的毕业生在全国各省市分布极不均衡,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与浙江吸引了大部分各种形式的迁移就业的毕业生,而中西部省份对毕业生迁移就业的吸引力非常不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大调整培育了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需求影响和拉动了教育市场的形成,教育与就业同期同步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轨道。而中等职业学校要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上占有立身之地,求得稳定,求得发展,只有紧紧依靠学校所在地的人民政...  相似文献   

4.
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如在教育系统外就业,原则上应缴纳全部培养费及师范奖学金。肄业生的就业:大学肄业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国家不负责其就业派遣,并将档案和户口转向其生源所在地自谋职业。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国家政策规定对残疾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必要时,学校可与民政部门联系安排残疾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患病毕业生的就业: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地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  相似文献   

5.
关耳 《职业技术》2006,(14):1-1
最近,在大学校园里,陡然多了一句见面的问候语:“你,低保了吗?”语出中组部、中宣部、中编办、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的就业模式下,学生选择去东部经济发达城市、高校所在地城市还是回家乡就业,是学生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抉择。本文对几种就业地区流向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分析了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和离开求学所在地)对其所找工作的起薪、学用匹配状况、教育层次匹配状况的影响。本实证研究发现,除了"跨籍就业"能够给硕士毕业生在起薪上带来显著的正向收益外,无论是"跨籍就业"、"跨学就业"还是"既跨籍又跨学就业"都不能给硕士毕业生带来显著正向的收益,并从预期收入和非经济收益等方面解释了其可能原因。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国家和高校可以在毕业生就业上采取一定的引导或者干预措施,以促使毕业生的迁移就业既能带来私人收益也能带来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以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和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211”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11”高校、高校所在地、保留工资、就业地点和就业单位对就业起薪具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8.9%;第二,“211”高校、高校所在地、性别、家庭收入、收入期望和学习成绩对保留工资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22.9%;第三,“211”高校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既有直接的影响,也通过影响保留工资间接地对就业起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探索,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学专业、家庭所在地、性格、实践活动等学生个人及家庭特征与受教育状况对毕业生就业期望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地方化影响。我国的司法体系是沿行政区域的框架设计的。司法机关大至人员配备、经费调拨、物资供给,小至司法人员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安排等“司法之外”的事情都要靠所在地政府解决。这种构制使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导致司法权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8,(Z1)
以前因为户籍限制,一些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的却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2008年中考取消了这一限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就读学校报名并在流入地参加考试录取,也可按本人意愿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非农就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入手,重点分析了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经济发展因素、制度因素和劳动者自身因素。通过Binary Logisti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家庭所在地剩余劳动力比例、乡镇企业非正式职工岗位比例、国内外经济形势、社会网络关系、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家庭所在村的收入水平、务工者年龄状况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人事局日前公布了《2003、2004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数报告》。这份在 全国各大城市率先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数报告,以湖北省毕办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数 据库为基础,选取了所在地在武汉的21所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数据为样本,专 业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3个专业大类进行统计分析。这些对政府调整就业政策、高校设置 专业、高考生填报志愿等均具指导意义,以下刊登的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就业还是待业,请理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文件第七条明确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相似文献   

15.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之一。以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80名在校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在分析高职学生四个维度就业能力特征基础上,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学科理解力相对较弱,在英语、计算机、读写算等通用技能方面有待提升。从群体差异上看,不同性别、生源所在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在就业能力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两个区域的经济特点,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实施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案例教育、创业能力训练和创业指导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以便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解决农民工家门口就业问题,根本上仍需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促进我国经济的地区均衡发展,把握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构架,提高农民工家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工的当地就业渠道。农民工作为我国就业大军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重要群体,如何引导和促进他们返乡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是解决农民工工作需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博览》2008,(3):18-18
安徽省2008年中考方案近日出台。根据方案,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可以在流人地就读学校报名并在流人地参加考试录取,也可以按本人意愿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同时,在外省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安徽学生,自愿回安徽省报考升学的,原则上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从总体上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已使得高等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人事计划部门颇感头痛。这几年,我国大学生隐性失业。待业的现象已经出现。1996年广东省高教厅曾在21个县市进行调查,发现当年11月尚有3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等待安排落实工作。而在名义上,这些毕业生是回到生源所在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凸现出来。本文试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