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德江土家族傩堂戏的起源、在德江广泛流传的原因、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傩堂戏的演出剧目等方面,探索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在德江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历史文化原因,指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精神价值,梳理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四个来源,即: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祈求和期盼、土家族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土家族傩堂戏的演出剧目。  相似文献   

2.
土家傩堂戏     
田茂昌 《铜仁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傩堂戏是土家人在堂屋或屋外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沿河土家族傩堂戏表演包括冲傩还愿,消灾纳吉,祝寿诞生,清宅安神等。 在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匕人。  相似文献   

3.
湘西土家族傩戏为我们追溯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提供了翔实依据,土家族傩戏已具备了戏曲艺术所有的特征,研究土家族傩戏的音乐特征、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有助于我们从戏曲的本体特征入手,去破释土家族傩戏的发生之谜。  相似文献   

4.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毕基族、毕基卡族也称土家族,意为"本地人",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武陵山脉和清江流域一带,第六次人口普查人数为800多万。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大都通过歌舞得以传承至今。傩堂戏、摆手舞、茅古斯舞等舞蹈多为古时祭祀祈祷或表演发展而来,民歌方面以其独特的"牛角腔"别树一帜,这些都是土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应该着力保护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吴电雷 《教育文化论坛》2014,(4):F0002-F0002
傩堂戏、阳戏是傩戏的两种具体形态,它们分别处在祭祀仪式向传统戏剧发展演进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傩堂戏至今仍依托于禳灾祈福的仪式程式来唱诵神祗身世经历的内容,演出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祭祀仪式。阳戏则与仪式渐行渐远,演出形态与现世的民间小戏更接近。  相似文献   

8.
对于戏曲文学作品《西厢记》的学习 ,我们应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要重视单部戏曲的语言文本和作品内涵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整体的发展和特点 ,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西厢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整体“面”的学习 ,构筑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整体“面”的学习 ,就是要把握戏曲文学的共性特征 ,对古代戏曲的源流、结构、语言、舞台及音乐等进行一个总的了解 ,以确立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就《西厢记》而言 ,理顺理清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是一个必不…  相似文献   

9.
飞白辞格在贵州德江傩堂戏语言中比较常见,它的运用使傩堂戏语言更加幽默、风趣.飞白在德江傩堂戏语言中广泛使用的原因:与汉语、汉字的特点有关;与观众的艺术审美有关;与傩堂戏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该调查报告从德江县简况;德江县傩堂戏及戏班;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制作工艺;德江县傩堂面具制作艺人传承;结语六个部分进行分述。重点为德江县傩堂戏面具、面具制作工艺和面具制作艺人传承考察。  相似文献   

11.
京剧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京剧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京剧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译语在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具体翻译打好基础.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栽不同的特点,如舞台的瞬时性、大众性和视听性,遵循与字幕同步性和口语化的原则;对于富有诗性的念白和唱词,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使译语观众能与原语观众-样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儒林”、“平讲”、“江湖”等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变革发展的产物;闽剧作家发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千五百多个剧目,产生了一批蜚声全国的传统题材的经典之作。政和四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目前存在的最原始的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2014,6(4):130-134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是展示世俗生活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贴近,再现了广大人民世俗生活境遇、婚姻家庭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对在困苦境遇之下的民众心理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唐景崧开办了桂剧科班"桂林春班",其创作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是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人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学校等机构,从事桂剧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桂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桂剧演出以桂剧团为依托,多次在地方和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桂剧也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面对当代桂剧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桂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戏曲曲牌结构经历代发展在昆曲的昆腔中得以成熟完善,无论单曲牌结构还是整体性曲牌结构,其艺术成就及结构特点都被戏曲曲牌体的其它剧种以及后来形成的板腔体剧种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蒲剧是我国戏曲梆子声腔中的古老剧种之一,其表演形式多样,程式丰富,基础扎实。如何利用传统艺术资源,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命题。本研究对蒲剧作为旅游资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蒲剧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秦州小曲是长久以来流传在天水农村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地域色彩浓厚。秦州小曲现今流传的剧目有七八十种,其剧目来源主要有:秦腔及其他地方戏剧目;元杂剧、南戏和明清传奇;史料记载及演义小说;民间生活。秦州小曲剧目的思想内涵多样,尤其重在颂扬乡村爱情和宣扬教育主题。秦州小曲的剧目文本具有说唱结合及短小简单的特点。对秦州小曲的剧目研究,有利于对其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目连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皖南地区的目连戏带有强烈的地方宗族色彩,具有浓厚的皖南地方特色。封建社会里,皖南目连戏因其对于宗族的特殊功能而被广为使用;当前,这古老戏曲却由于种种原因衰落了,人们不再使用它。但是,皖南目连戏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并没有失去使用价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