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的暮鼓早已敲响。当我们瞩望中国诗坛那繁星璀灿的星空时,岑琦,作为一颗诗的星体,确实算不上光灿耀眼的明星,但它毕竟有着自身的光芒。当诗星歌女名士淑媛们各树旗帜,竭力争奇斗艳,取宠于巨贾大腕媚俗称雄时,他也许只是一株生长在山野里的百合花。面对当前诗坛诗界的冷寂,不是有人在叹息“有些诗正离我们远去”吗?就是说,有些诗“不再关心这块土地和土地上面的故事,它们用似是而非的深奥掩饰浅薄和贫乏”(《诗刊》1997年第1期第45页)。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岑琦则以自己坚实的脚步,从祖国丰厚的大地上向诗坛走来。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中国…  相似文献   

3.
双桅船     
朱羽 《新读写》2008,(11):9-9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初期崛起于诗坛的一批青年诗人,由于人数众多,流派林立,艺术主张不一,审美理想各异,诗界笼而统之地称之为“后崛起派”.他们以大胆的创造、变革精神,在创作中进行着我行我素的艺术实践.正因为他们这种坚韧、执着的艺术探索,从而导致了八十年代中国诗坛的地震式裂变.“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八十年代诗坛现状的写真.其时,虽然各式各样的诗几乎同时进行着实验,各以不同的艺术风姿吸引着审美情趣各异的读者,然而就其整体来看,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海子诗歌的史诗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史诗情结及其相应的史诗写作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海子史诗的文化价值意向超逸于民族文化主义,直接指向一种人本主义文化,“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是“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以他的史诗创作实践着他的史诗构想。  相似文献   

7.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颜富声望的一位诗人,他最具个性的诗作是“入狱诗”。本文将宋琬的入狱诗分为系狱实录、亲情诗、感怀诗、赠答诗四类,分别予以了探析。文章并讨论了以“怨怒”为典型风格的这部分诗作在清初诗坛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以岭南的“中国诗坛社”为核心的“中国诗坛”派,创作了大量抗战诗,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新诗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一、高唱抗日主题歌、弘扬民族主旋律,鼓动了千百万民众投入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二、坚持面向大众,使诗歌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能接受,起到教育作用,产生巨大力量;三、转变诗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推动了岭南新诗乃至全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晚明山人与山人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人诗人的崛起构成晚明诗坛一个突出的现象,在其冲击下,明中叶之后诗坛“朝”与“野”的对立终以“诗在布衣”的变化结果告一段落。这一创作主体的变化,对明代诗歌的演变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旨在揭示晚明山人诗人的生存状态,山人诗坛的概貌,山人诗的学取向与艺术创造,展示晚明山人诗在明代诗史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台湾诗坛女旋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豪苏城以“味摩法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来高度评价王维,以此盛赞王维的诗作富于构图美、色彩美,善于运用绘画的技巧入诗,从而创造出“诗中有画”,具有永久艺术魁力的意境。在当代台湾诗坛上,也有这么一位女诗人,将诗、画巧妙地融汇贯通,以画人诗,以情景交融的画面构成雅丽清幽的诗画意境,使诗的形象鲜明感人,独具~格,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采,其诗作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度风靡台湾、大陆两岸,掀起一股又一股抢购其诗集的热潮。她,便是人称“台湾诗坛女旋…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范成大齐名,世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一.他一共写过二万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南宋中期诗坛上有着重要影响.宋姜特立曾誉之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梅山续编》卷一《谢杨诚斋惠长句》);周必大说他“执诗坛之牛耳.”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未来10年的诗歌美学孕育于“70后”新诗创作之中,“70后”诗群正在成为诗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最具冲击力的群落有“下半身”写作,“第三说”诗群。《汉诗年会10+1》诗群,以及活跃于各大网站的70后网络诗人群。其中,作为“第三说”主持人的康城,其诗歌创作更具流派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许筠,受到当时中国明朝诗坛“诗必盛唐”复古思潮的影响,根据当时朝鲜朝汉文诗坛崇宋拟苏走向极端的倾向,提出与明朝复古派相同的“尊唐黜宋”的文学主张。但许筠又非完全照搬中国明朝复古派的理论,他一方面汲取了其注重性情的成份,剔除了其重视格调形式、一味拟古的弊端,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国当时汉文诗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朝鲜诗坛史上重要而影响深远的“性情”观。  相似文献   

14.
郑珍的诗风格平易流畅,平易之中见真情,诗中富于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以其诗风雄于清代诗坛。《南阳道中》以“道”字为题眼,“望”字为诗眼,描绘了道中的风物动态,托思绪以赋情怀,是一首很能体现郑珍诗风的诗。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诗歌走向复兴的时代。在这复兴的历史大合唱中,“朦胧诗人”不仅以挺拔的崛起与归来者并立于诗坛,还以它独特的歌唱及由此引发的论争,给诗坛带来繁荣的景观,作为不容忽视的诗歌潮流,给中国新诗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陶晓跃 《师道》2005,(12):28-29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诗与时代》)而蜚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诗坛。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于武汉、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于是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首。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诚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监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  相似文献   

17.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30年代中国诗坛上唯艺术诗派病弱的呻吟,朽腐的格调,艾青于1939年提出“诗的散文美”的创作主张。他不满意的文的、“虚伪”、“雕琢”和“人工气”,而欣赏散文“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诗的散文美))这一主张虽然是在抗战爆发后二年提出,却是艾青长期艺术探索的成果。诗人早年曾受到十四行诗和现代诗的影响,写过《透明的夜)那样晦涩难懂的膝跪诗,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一年作)却是“诗的散文u美”主张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从题材选择来看,这首诗走出了唯艺术派诗…  相似文献   

19.
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的主张之大成的一篇纲领性诗论。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之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加上饶孟侃、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细密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艺术以束缚为生,而死于自由。新月诗派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