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水夹板舞是伏羲祭祀乐舞,是羲皇故里民间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夹板舞的挖掘与整理、夹板舞的功能解读及社会特征的研究,旨在张扬伏羲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2.
伏羲祭祀庆典乐舞——夹板舞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板又称"云阳板",其起源可上溯至唐代的"拍板".从调查得知,天水夹板舞表演从道具、队伍、内容、形式、乐器、乐曲都有一套基本程式,集祭祀与民间娱乐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民族文化信息,其狙犷、雄浑的表演风格与天水自古以来的尚武风俗融为一体.开发和创新的天水夹板舞,队员男女各半,人数最多以64人为限,体现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秦人族出东夷,经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后三次西迁,终于由东方民族而定居于陇右天水一带.在商末至西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秦人完成了由边陲小族到重新兴起、崛起建国的历史进程.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运动轨迹,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秦人的早期文化产生和形成于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源于东而兴于西"的秦人早期文化就是天水秦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它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天水秦文化既是秦人东向、一统天下的秦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文化优势所在,也是天水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早期发展及其文化持漠视态度,称秦人为"戎狄",将其文化与野蛮落后等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偏见.因此,有必要提出"天水秦文化"这一学术概念,以期推动对秦人早期历史及其真实文化面貌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姓氏是“人所生也”的血统派生出来的家族图腾和族徽符号。姓氏之氏,就是其姓之家族繁衍后的分支。姓氏文化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中国的姓氏约为一万多个,其数量可谓庞大、宗派谱系浩繁,它与正史、地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三大组成部分。天水一郡的姓氏郡望就有19姓之多,研究其源渊及演变,对天水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天水地区是古华胥、伏羲、神农、黄帝族的迁居或兴起地,原始经济、文化比较进步,是孕育华夏文化的摇篮地之一.三代时期,“西垂”地区又是华夏族国与戎族部落的聚居地,至春秋、战国设郡县,成为泰国的版图.因此,天水地区又是秦国崛起和向东发展的发祥地与根据地.可以说,天水地区自古至战国未就是华夏与西戎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地.  相似文献   

6.
羊皮鼓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一带、以羊皮鼓为基本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较纯粹地保留了原有的舞蹈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把握民间舞蹈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而解读当地文化,保护优秀文化遗存、推进地方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借用文化学相关理论,围绕“大刀舞”的活动流程,捕捉其中的文化特征,以此为切入点,对它独特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究.通过田野考察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许村大刀舞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独特,是徽州文化大厦的重要基石;许村大刀舞在文化的器物、行为及心理等层面上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民俗体育的显著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村大刀舞所富含的人文内容、历史信息及其艺术表现力等将对张扬人文教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保存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是壮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看,蚂拐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和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经济水平、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等多种社会功能。在揭示蚂拐舞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同时,对蚂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繁荣的工商经济及多种文化的长期交融,形成了天水灿烂的历史文化。1994年1月,天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可以概括为:区域自然环境特色———陇右门户、陇上江南;历史文化特色———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秦早期文化的多元融合;城市物质环境特色———两山夹峙、五城相连。天水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应该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整治中着重保护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0.
渭水流域在史前阶段是一个传说时代人物众多、文化丰富的重要区域。而地处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从华胥氏到伏羲氏、女娲氏、炎帝神农氏,再到黄帝,其故里多在这里。以大地湾、师赵村和西山坪等遗址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遗存在以及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以其完整的考古编年和系统的文化序列,真实反映了天水地区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悠久历史,说明天水地区是华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天水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为当地高等院校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和详实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和利用天水历史文化资源,将天水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引进教学中,可以增强课堂的乡土人文气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天水地域文化在魏晋隋唐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中原汉文化的衰落相反,魏晋北 朝时期的天水,不仅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而且佛教文化也勃然兴盛;加之民族融合,其地城文化呈多姿多 彩的发展趋向,从而为隋唐天水地域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 之下,天水地域文化的发展步入繁荣。天水地处中西文化交往和丝绸之路要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不 同文化的双向交流融合是天水地城文化兴盛和过渡性特色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地当古陇右的天水有着久远的文明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八千年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代表的各种文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传衍不绝于史的伏羲文化所演绎出的各种神奇而美妙的传说故事,再一次印证了天水厚重绵长的历史。独特的天水武术就是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人文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天水亦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各种史实表明,在天水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曾经繁衍了最初的人类文化.而武术文化无疑是羲皇故里天水民间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类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天水发展旅游商贸城市,核心问题在于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即对伏羲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建塑.本文依据历史,结合现实,分析了伏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价值观,提出了优化伏羲文化内涵的方向和原则,为古老的伏羲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为羲皇故里重现辉煌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遗址为实物代表.大地湾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为古代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中国之瑰宝、甘肃之明珠,天水之骄傲.大地湾文化与天水境内的伏羲文化、秦文化、陇山文化、三国军事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己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憾遗的是,如此重要的文化资源至今未能开发利用,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最为突出.就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大地湾文化与天水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水、古称秦州,为陇上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丝绸之路开通,天水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镇.其文化渊源于中原受中亚的影响,特别是流传于天水地区民间的剪纸艺术,更体现了这一特色.为此,本文就自己亲身所经略述于下,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通病就是千篇一律、互相雷同、缺少个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失城市精神。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城市。伏羲文化对天水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物质及精神价值,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创新、团结、踏实、变通”四个词。充分利用伏羲文化这一先天优势,借助文化生产力,对培育天水城市精神,提升天水城市品位,把天水建设成为炎黄子孙熟知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名城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我校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刘红岩副教授的《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一书,日前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一书从整体上对天水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展示了天水古树的分布、生长状况及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本书提出了古树文化的概念,提示出古树文化的特征,并把天水古树文化与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伏羲文化、三国军事文化、寺院"佛教文化、诗文、书画、剪纸等联系起来论述,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采用了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天水古树文化的特征与生物…  相似文献   

19.
天水民间的木雕艺术技艺精湛,在天水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在却有面临失传的危险。回顾天水木雕工艺历史,研究其发展现状,对了解木雕工艺的发展状况、发掘其潜在的艺术内涵和经济价值都有意义。当然,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生存、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管理部门与民间艺人共同来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F0003
5月11日,由甘肃省历史学会主办,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甘肃远古文化与华夏文明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陇东学院、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天水师范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