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用这个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即语文也应该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同生活结合。因此,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激情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生活;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回归生活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舞台,向生活开放也是未来社会的召唤。语文教学要生活化,首先意味着教材的生活化,其次需要在教学中创没生活情境,大力开设活动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部门对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一直是教育专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各个学校的语文老师也都在探讨语文教学新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让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更加感兴趣,使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语文这门课理解地更加透彻。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勇 《现代语文》2009,(8):66-67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与生活共成长。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声,也是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于漪强调将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的“东方时空课”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贴近;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主张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于永正则通过戏剧化再现生活情节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仪强调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是不够的,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王红艳 《生活教育》2012,(22):90-92
面对现今的中职语文教育现状,语文课呈现出几种变异:语文课成了独角戏,语文课成了表演课,语文课成了多媒体演示课,语文课成了专业课。我们对中职语文的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生活;凸显人文意识,多方面积极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适度地借助多种形式辅助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蓟小玲 《教师》2011,(7):79-79
那天的语文生活课,是一次采访的练习。我喜欢让我的学生享受语文生活的乐趣。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希望我的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平时语文乐园的教学中,我会很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那天下午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教学内容是三年级"语文乐园"八的采访训练。  相似文献   

7.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它更是根植于生活土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这同样也是大势所趋。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教学与生活的鱼水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对小学语文“生活课堂”的摸索实践中,我受传统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四门口技的启发,大胆将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嫁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进而衍化成“说课”“学课”“斗课”“唱课”四种不同的生活课堂模式,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将这四种生活课堂模式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赵娜 《成才之路》2011,(10):31-31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我视域下的语文课就是生活课。是让我们随着一个姓“语”名“文”的“人”走进生活,学习生活,感悟生活。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语文课要充满生活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与有益补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苏教版初中语文于2004年正式编入实践活动,有了教材作依托,江苏各地中考中也相应地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进入教师的教案,进入语文课堂,又拓展到课外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可见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生命。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强调要把课堂向课外和社会延伸。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背景的要求下,语文澡前演讲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有用武之地了。在参加工作的这几年中,每一节语文课我都坚持课前三五分钟的演讲。我觉得应该真正把课前演讲看成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语文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语文处处为生活",课伊始就会从生活导入,引发趣味。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并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表演等手段体验情境。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做人道理,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14.
正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目标。一堂质地优良的课如涓涓泉水滋润禾苗,对学生的文化积淀的功能,对学生心灵世界的熏陶感染的功能是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无法代替的。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答案只有一个:回归生活、还学生以语文学习主体的地位。一、拓展概念,激发热情新生入学,第一堂语文课我不忙于讲教材内容,而是告诉学生"语文"到底是什么、它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它与人自身的发展有何关系,使学生把语文学习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每接一届新生,我都用开学第一、二节课,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语文处处为生活",课伊始就会从生活导入,引发趣味.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并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表演等手段体验情境.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做人道理,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16.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都要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和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生活,在实践中延伸课本,创造生活,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活"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启迪我们: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因素,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链接生活情境,感悟生活真情,促使他们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提高人格素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城门紧闭,足不出户,抱着教材不放,改来改去,只是在一间房子里兜圈子。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打开长期封闭的教学之门,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经过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同仁就“生活化语文”这一课题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初探。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说明,仅仅靠一本语文书要教好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采英撷萃,缀玉连珠,必须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观园”中开阔视野,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文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被纳入学生的生活中,语文就有了生命的灵动。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氛围中成为生活的富有者,成为会生活的人,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处不在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返璞归真,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耿忠良 《文教资料》2009,(32):72-74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乐于汲取广泛的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