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闻界》2014,(8):74-77
2013年媒体"假新闻"仍层出不穷,负面影响极大。假新闻的愈演愈烈、媒体把关的集体缺位、舆论方向标的转来转去反映出当前媒体生态的痼疾、尴尬、浮躁,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媒体是公器,要敬畏事实,守住底线,严加审核,不宜情绪化,不宜一种权利对冲另一种权利,不宜草率"跟风"妄加评论。理性判断、平衡报道,是媒体面对事实应该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王松  武晓波 《青年记者》2009,(16):98-98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它与其他媒体一起承担着守望社会、引导主流舆论的重任。而另一方面,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煽情、色情、暴力的低俗信息,小道消息、假新闻屡见不鲜,给社会公益安全、民意指向带来了极大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它与其他媒体一起承担着守望社会、引导主流舆论的重任.而另一方面,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煽情、色情、暴力的低俗信息,小道消息、假新闻屡见不鲜,给社会公益安全、民意指向带来了极大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5.
焦雅奇 《新闻窗》2012,(3):93-93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闻记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而屡禁不绝的假新闻不仅违背了基本的新闻道德,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假新闻所表现出媒体公信力与新闻职业道德与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从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新闻道德的不良现状,其具体特点表现为:报道跟风,群体造假;新闻寻租,追求不正当利益;“把关人”作用降低,影响事件进程;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更正、道歉不及时;新技术造假严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7.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8.
焦雅静 《新闻传播》2024,(6):109-111
媒体是报道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民众获取民生生活信息和国家新闻实事的重要方向。尤其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当中,媒体本身的报道内容、报道方法和报道模式会直接对事件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为进一步减轻突发性事件当中负面信息对民生及群众生活的影响,需要合理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报道。而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以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为研究主题,在重点分析突发性事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总结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当中所发挥的功能,探究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舆论引导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快速实现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良性引导功能,为维持社会稳定和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0.
现实呼吁:用新闻立法惩处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2月29日,国内媒体公布了新评选出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虽然"千年极寒"假新闻没有"人围",但与其它假新闻相比,这则假新闻有:新闻要素不全,缺乏科学依据,消息来源不明等特点,被国内媒体集体转发."干年极寒"议题是如何形成的?它被媒体集体转发的原因何在? "千年极寒"的报道过程 2010年9月16日,国内一家主流媒体网站援引俄罗斯一家新闻网的报道,称"根据波兰气象学家掌握的数据,温暖的墨西哥湾流正在变弱,欧洲将迎来1000年以来最冷的冬天."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3.
战时"假新闻"与日常报道中的"假新闻"截然不同,它是战时环境下交战双方实施战时舆论战的谋略之一.伊拉克战争期间,美方战时"假新闻"的生成、传播、致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欺骗过程,其中蕴涵着美国政府、军方、媒体的很多策略作为.  相似文献   

14.
赵秋慧 《视听》2018,(11):156-15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的门槛降低,自媒体等舆论领袖可以借助网络将普通的新闻消息变为公共事件。一方面,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有补充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足,网络媒体也容易促使假新闻、反转新闻等产生和传播,为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以王凤雅事件为案例,借助克罗斯的谣言公式,从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和公众批判力三个角度探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通俄门”事件后,美国民众开始体认到西方媒体也存在“认知战”。2017年“假新闻”(fake news)被评为柯林斯词典年度热词。假新闻与欺骗成为美国政治心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色宣传、灰色宣传是假新闻早期的表现形式;新技术使发布假新闻的主体、渠道及其动机都发生了改变,假新闻的内容生成、传播结构更加复杂,假新闻成为美国发动“认知战”的有利条件。“认知战”的作用是模糊民众认知标准、降低媒体信誉及达到国际舆论中间地带的消失。当前西方国家政党竞争加剧,黑色宣传反噬成为美国内部政党、企业、社交媒体乱象的根源,政党争斗与媒体乱象也成为美国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类报纸《晶报》,创刊5年多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报道客体——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在各类市场化媒体竞相争抢未经证实、耸人听闻的假新闻时,恪守自己的报道原则,不跟风,不炒作。严格践行“核实、核实、再核实”和“深入、深入、再深入”的新闻准则。慎思明辨,细心选择,认真把关。多年来从未采写刊发过一则引发负面影响的假新闻,也杜绝了若干被其他媒体热炒的假新闻在本报出现,在深圳读中树立起较高的公信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淑敏  赵铭 《新闻知识》2007,(10):94-94
北京电视台某些人炮制的假新闻"纸馅包子"被曝光后,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即发出制止虚假新闻的《通报》,要求广大新闻从业人员从中引以为戒,汲取教训,坚决制止虚假报道的发生。反对假新闻的目的是确保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无形而强大的。对于传媒来说,公信力是  相似文献   

19.
周历历 《新闻窗》2007,(6):69-70
今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北京市某区一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假新闻。消息播出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桑翔 《报刊之友》2013,(3):43-44
面对近年来高考假新闻层出不穷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媒体在报道高考这样事关千家万户、牵涉社会敏感的大事上,必须坚持社会责任为先,杜绝一味的“炒作夸大”和“虚假新闻”,保证报道准确,以内容建设和专业服务来赢得读者,并以《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为例,给出了以信息准确来提升公信力、以报道专业来提升竞争力、以悉心服务来提高吸引力、以注重舆论来提升引导力的几点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