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2.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相似文献   

3.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4.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  相似文献   

5.
<正>《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2.反义相应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命定的时间不一,先命名后取字。《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3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相似文献   

7.
《礼记&#183;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男生20岁戴帽子”,“女生15岁用簪子插住挽起的头发”,再说明白一点,这就是古代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8.
取何字为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以至发展到后来求奇求巧,以奇字难字命名。如著名学者章太炎,别出心裁,为自己女儿取名章(工工工工)、章叕、章(口口口口)。除讲究命名之外,古人还有取字、取号的习俗,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名与字一般由长辈决定,而成年以后你又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为自己取号。别号产生于春秋战国,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代几乎一人一号,甚至一人多号。  相似文献   

9.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伯牛·;屈原,名平·,字原·。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其间的意义联系。例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樊须,字子迟。(古代“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  相似文献   

10.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现在人们的名字,古代叫名。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取的;“字”则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过象征成年的、类似于今天的成人仪式的“礼”(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后再取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相似文献   

12.
阅读、学习古代诗文,有时还要遇到对年令的称呼的问题。比如潘岳的《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文中的“弱冠”、“知命之年”怎样理解呢?这就需要知晓古代对年令的称呼。“弱冠”即“弱冠之年”古代当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就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但是,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却不称“弱冠”,而称做“及笄”或“笄年”。这是因为古代女子到成年时就可以盘发插笄了。笄(ji)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因此,女子成年时就叫  相似文献   

13.
望文生义     
古时,某人读一部小说,读到“待字闺中”这句话,不解其义,便去问旁人。有人回答:这是小姐在闺房中等待公子来信。可是等到全书读完,这个情节也没有出现,于是喟然叹曰:“待字闺中谁来信?书中漏笔无人补。”这个笑话对那些望文生义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这里的“字”,并非指信。《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算成人,可以出嫁了,在出嫁前,只有名。而到了出嫁年  相似文献   

14.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15.
名字,本是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后的加冠礼不再举行,名字则指一般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别号是指人的名字之外的自称,如五柳先生陶潜。古代作家,大都喜欢在名字以外,另立别号,有些作家的别号名目繁多,似乎难于理解,倘我们对这些作家的生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就能从中发现他们取名定号的用意,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作家的认识。“名”和“字”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字”与“名”互相说明。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字“受之”。从“满招损,谦受益”而得名,行冠礼而加字为“受之”,实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17.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意思是说,人年幼时称名,二十岁举行冠礼后称字,五十岁后用伯仲叔季的排行来称呼,死后称谥号。这种在周朝形成的称谓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一定之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传统习惯,喜欢用一些特别的字来表示年龄,这样看来似乎多此一举,但却是有典故的。男子十三称为“舞勺”,十五称为“舞象”。它们出自于《礼记》,《礼记》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也就是说,男到十三开始学乐,诵诗,舞勺。“勺”是古代一种舞蹈。舞象是一种武艺,成童舞象即十五岁即可以学习这种武艺了。女子十五称为及笄,笄是束头发的。此词出于《礼记》“女子十有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可以把头发束起来了。三十岁称“而立之年”,这出自《论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早在周朝前后就有了“成人礼”。《礼记·冠义》载“:古者冠礼筮(shì)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男子20岁加冠,称为“冠礼”,女子15岁插笄,称为“笄(jī)礼”。加冠、插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