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客观评价新编太极健骨操在延缓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方法:将绝经期志愿者随机分为太极健骨操组、太极拳组、对照组,其基本身体情况和社会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太极健骨操组练习太极健骨操,太极拳组练习8式及24式太极拳,均为每周4次、每次1h的集体练习;对照组不参加锻炼,持续12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后用双能X线测试腰椎L1、L4、L1-L4、Ward's三角区、股骨干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值,用方差分析、干预前后变化百分率及95%信度区间的Plot变化趋势图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验对象基线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变化百分率显示太极拳组的L4和L1-L4部位为正数,对照组的所有部位均为负数,太极健骨操组除L4和L1-L4外,股骨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值为正数;从Plot变化趋势图发现,太极健骨操的干预效果更好.结论:太极健骨操具有延缓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比常规太极拳套路练习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第十二期《中华武术》杂志上惊异地看到一个新名词太极操,哇,好新颖好醒神!多年来,人们一提及太极操肯定是贬意:都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啦!今天终于有崔仲三老师等敢为天下先,在世间给了太极操一席之地,给了太极操一个名份,这不能不说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我是高兴的,打太极操的人也一定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笔者学校在七、八年级推行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在集体合练时,学生做的效果正如一位班主任所说:学生不是在打太极拳而是在做太极操,没有太极味。看似一句玩笑话,却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在演练太极拳时没有太极韵味,普  相似文献   

5.
我是珠海市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主席。我们在组织推广太极拳的活动中,有些人批评我们练的是“太极操”。几年来,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与摸索,围绕如何缩短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转化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可能对碰到同类问题的单位与个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龚建新:讲到无极、太极的概念,除了太极拳这个名词,我们还经常见到无极桩、太极桩这些名词。有人说:“练拳必练桩。”认为只有站桩才能出功夫。更有人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了“太极操”,就是因为他们不站桩。康老师,请您谈谈无极桩和太极桩在练习太极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然是学力深厚、名副其实的武式太极专家,一出手就一针见血地点破——内功心法是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与英雄沾衣跌人的不二法门,而没有玩弄文字、遮遮掩掩地探讨拳学。其实,提倡以内功心法引导内外兼修、武道并重的锻炼法则,有个事半功倍的益处,即超越"练用脱节,食而不化"这一可能存在的障碍,抑或说是陷阱。有人慨叹,时下修炼太极拳者存在的学术犯规现象数不胜数,大家对于普遍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多少年后回过头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走弯路的问题。傅仁东先生之所以主张拳家要注重内功心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学人"趋避"把太极拳练成走过程、走弯路的太极操,免得练习者有朝一日懊悔不已。这对于对太极拳理论认识上阴霾满天的太极拳学人,足有拨云见日之感。正如当年为本刊刊头题字的吴作人大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而不是做大自然的孙子。在我看来,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就是太极拳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借此机会,本刊竭诚向海内外太极明家搜读如实语人,信而可证的太极内功心法。  相似文献   

9.
李剑方 《武当》2008,(9):15-1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太极功法在整个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传统太极拳不是“太极操”,需注重内功的修炼和浑圆劲的增长。太极拳的拳势套路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综合功法,所有的身法、手法和功法都包含在里面,所以说“功夫须向架里求”。但在太极拳的实际修炼过程中,各种功夫并非均衡发展,也很难均衡发展。为能弥补常规练习中的不足,强化修炼整体内功,前辈太极大师在实际教练中总结出许多特殊的太极功法,作为有效的辅助练法,收到了奇效。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的门道是什么? 我们看太极拳演练,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师,练拳出神人化、韵味十足,而一般人练拳,虽然打的是太极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总是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顾新法 《精武》2011,(1):26-27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是一门身心俱练、内外兼修的功夫。现在太极拳普及,很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动作的"划道",水平在"太极操"上徘徊;有些人追求气感,却不得要领,殊不知,气为帅,血为母,通道不畅,内气无法在体内循环,气滞血淤,久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毫无疑问,只要运动,机体就能得到锻炼。但是,要想健康必须训练得法。要想得到太极真谛,必须练内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太极拳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贺文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69-69,71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的调研及对部分从事太极拳教练人员的采访观察,结果发现:我国各高校广大青少年虽学习过太极拳,却不能掌握它,而从事太极拳培训的广大教练员、教师们也有许多把太极拳变成了“太极操”。针对此情况,就如何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太极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启进 《体育科研》2002,23(4):51-52
根据高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一操、一拳、一泳”,其中的“一拳”就是指的“太极拳”。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精神 ,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 ,学习宏扬太极国碎文化 ,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一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太极功吸取了气功、太极拳及呼吸操的优点,实践证明,它对增强体质、防治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有较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升 《武当》2008,(6):19-19
初学太极拳都是从放松开始的。松是基础,通过放松打开气道,周身气道通达,由此而渐破“气滞”。由意念导引,拉通内动,往来开合,渐生内劲,从而生中定。不蕴蓄着内劲的太极拳只能称谓之太极操。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静     
唱京剧要求有韵味,否则就是京剧歌,而不是京剧;打太极拳同样要有韵味,否则就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韵味?怎样体现它呢?那就是老前辈们总结出来的慢、圆、匀、静、柔、活等表现。这里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去探索。  相似文献   

17.
谭克明 《武当》2004,(8):21-21
太极拳不同于一般的运动,不是单纯的肌肉锻炼,不能练成太极操,要练成身心兼顾,内外兼修,既能强化生理,又有主要心理功能的太极拳。怎样去练习和掌握太极拳这一养生之道?我认为,首先要学基本功和要领,诸如手法、步法、身法等。练好太极拳,跟起梁盖屋一样,得首先打好基础。其次还要掌握太极拳套路中动作的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方能锻炼出意气贯串不断。  相似文献   

18.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泰斗、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先生,融太极传统理论,集毕生武学实践,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入混元功法独创了心意混元太极拳,继承并发展了,太极理论,将太极拳运动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