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提出:“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的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个性突出个性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以此带动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5.
宋昕 《成才之路》2009,(12):50-50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可见,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根本,是源泉。活动性是课程的突出特性。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课的主要价值是让儿童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在教学中,活动课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学行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观察、调查、体验、认识、游戏、讨论、交流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其与生活、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儿童与生活”入手,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实实在在的积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一、《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的结构特征这种类型课的课堂结构,以活动实践、情境感悟、案例引导为基本特征。——活动实践。教学中的每个内容主题包含…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活动、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浙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生活》第~册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居法元 《成才之路》2014,(17):22-22
正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也是儿童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用心去设计活动,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活动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活动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15.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活动型课程、综合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改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指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的总目标?充分体现了曾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为避免以往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知与行脱节.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等弊端,笔者借鉴各地的有益经验,让活动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9.
冯晓盟 《广西教育》2013,(29):16-17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