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振江 《记者摇篮》2005,(10):37-38
“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指导原则和根本要求。但对于我们都市报来说.“三贴近”的原则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都市报的新闻必须讲求实效性、可读性、贴近性和传播性,一句话就是要鲜活。没有鲜活,就是没有发行量;没有鲜活,就没有都市报。这是由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自身规律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言论都开始占有相当的比例,有的还辟出专版刊登。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历来为各家报社所重视。长期以来,《南通日报》注重言论,但言论的作都比较固定,大多是写作高手,普通百姓的言论难以发表,因而,言论为少数人所好,读面很少。如何让百姓的言论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南通日报的总编审时度势,认为报纸讲贴近,为百姓鼓与呼是一种贴近,给他们开辟一块抒情感、提意见、谈思想的言论阵地,更是一种贴近,于是,将开办仅一年半的言论专版“紫琅茶坊”重新打造,力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提高言论版的亲和力。从2004年7月“紫琅茶坊”改版以来,已刊发70余期,期期都是广大读关心的话题,真正成了群众议论的“茶坊”。  相似文献   

3.
郭玲春散文风格消息写作技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是新闻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它以短,平,快见长,特别适合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长期以来,消息写作沿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可读性差。如何改进新闻的写作手法,使其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新华社记郭玲春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她一改传统的消息写作模式,开创了一条以散风格为主线的消息写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朱丽辉 《东南传播》2014,(11):143-144
民生新闻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普通群众需要为着眼点,表现出电视新闻媒体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入手,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5.
张倩 《新闻传播》2007,(4):68-68
据说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笑话:当总统站在素有“众星之王”的记者型主持人克朗凯特身边时,有人会问:“那个站在克朗凯特身边的人是谁啊?”可见主持人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不可小视。主持人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和民众疾苦的代言人,更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所以笔者认为,主持人应有一颗“平常心”,应兼具谦卑、真诚、平和、好学上进等品质,以一种平和端正的心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节目是听众获取本地新闻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新闻存在脱离实际、游离生活、远离群众的问题,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那么,新闻节目应该如何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不够"贴近"的问题,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让听众与新闻的第一现场更接近一些呢?笔者认为还应重点抓好新闻节目,唱响主旋律,重视日常新闻节目质量,来实现新闻节目的"三贴近"。广播新闻节目首先要在唱响主旋律上打好"三贴近"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在打造和谐舆论环境中,应当树立“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才能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首先,受众是新闻传媒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侯一华 《视听界》2004,(4):81-81
在当今电视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之中,地方电视媒体尤其是县级电视台如何谋求生存,争得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一个制胜的重要法宝就是“三贴近”。张家港电视台近年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念。一、创新载体:开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栏目创新,是实现“三贴近”的基础。与大台相比, 地方台有其独特的优势:节目题材与受众贴近——“家门口的新闻”对本地受众更有吸引力;受众需求的特殊性及受众层面的简约性使节目的设置更有针对性;节目题材的  相似文献   

9.
从“三贴近”中求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是新闻工作永恒的追求目标。实践证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具有发现鲜活新闻之功,而且在沟通新闻与受众的联系、打造新闻精品诸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贴近”是提高新闻节目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谢燕林 《新闻世界》2013,(10):173-174
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县级电视台记者的优势在于在基层,更贴近民生,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那么在当今全社会都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让时政新闻贴近老百姓,使老百姓更喜闻乐见呢?  相似文献   

11.
张林江 《新闻实践》2005,(11):46-47
广播电视作为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体,既要发挥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又要研究受众心理,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受众的心理来改变我们做新闻节目的心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要革新时政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张军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47-248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三贴近”要求的提出,使得如何让节目主持人贴近受众,如何提高其受众意识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节目主持人要提高受众意识,就要想其所想,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去,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与他们接触,缩短和他们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成竹 《声屏世界》2007,(5):14-15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社会新闻无疑是各媒体争夺观众及读者的法宝。实践也证明,社会新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不少的受众。但随着社会新闻的“繁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导向问题,值得新闻界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仅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媒体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认认真真地做到“三贴近”,才能赢得爱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好。思想感情要贴近要坚持不懈地做到“三贴近”,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作用于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能否更加平等、更加亲切,让受众不再有被“灌输”的感觉呢?能!因为电视新闻像绘画一样具有多视角性,绘画可以找到最具冲击力的视角,电视新闻也可找到最具亲和力的视角,关键在于怎么“做”新闻。我们把“亲和力”一说引进电视新闻的领域,不能不谈到十分相似的概念——“贴近性”。“贴近性”要求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时代。“贴近性”在近几年,一直是电视新闻理论界对记的基本要求之一j其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相对记而言  相似文献   

16.
彭万福 《新闻窗》2007,(6):31-3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更加关注民生,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更应落实“三贴近”,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努力改进新闻宣传报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7.
张强 《视听界》2012,(1):118-119
如何让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如何使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更加鲜活、生动,感染和引导受众,成为各地广电媒体和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地方党报的科技报道就更不例外了。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媒体在科技新闻的报道上更要力求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9.
张晋国 《今传媒》2006,(9X):29-29
2002年,《榆林日报》记部为探索“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有效途径,用新闻照片生动、直观地反映大开发大发展中的新榆林,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受众,而创办了“塞上视角”专栏,打开了通向百姓生活的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20.
都市类报纸是应运市场的需要而诞生的。由于随时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因而都市类报纸的办报理念和经营理念,都突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传统模式,注意更多地研究新闻自身的规律,更多地研究广大受众的需要,更多地研究市场运行的特征,更多地研究激烈竞争的态势等等。有的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报业经营富有创意且更适应市场的规律.所以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其品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越来越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