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传统礼俗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具体承载方式,在传统社会事实上发挥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通过情境化、仪式化等形式强化个体对国家、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通过仪式参与、情感体验等柔性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推动传统礼俗文化与现代德育的融合创新,需要在深刻体认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直面传统礼俗文化实践的现代误区,从回归本真生活的哲学立场出发,推动现代礼俗文化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场域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礼俗是考察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国民党政要陈果夫,在国民政府时期发表了大量有关礼俗改造的著述和言论,为我们认识礼俗互动的近代形态提供了个案。作为"标准党人",陈果夫礼俗改造的设想首先是官方本位的——他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礼俗的社会教化和意识形态功能,以日常政治的方式配合新生活运动,参与国民党三民主义儒家化意识形态的建构;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历、从政经验及其所信奉的"中体西用"文化观等原因,陈果夫的礼俗观又相当"接地气",他对民间信仰和风俗的价值认同远大于批判,对民众的非理性精神需求有着充分的共情。对礼俗政治文化功能的积极利用和改造,使他区别于一般知识界的启蒙思路,而礼俗改造中坚定的民众立场,又使他与主流政治话语有所分殊,这正是陈果夫礼俗观的个性所在。就实际功效而言,在以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为急务的民族国家建构时代,陈氏的礼俗改造计划因现实针对性不强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3.
周晓冰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71-73,97
茶叶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形成了与我国风格迥异的茶礼俗.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茶礼俗的分析和比较,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积淀和心理意识.从而加深我们对两国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加入WT0后,我国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总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教育要适应入世后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要求,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从了解WT0,认识加入WT0后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走向和教师角色的新转换入手,分析与wT0应对的教师教育科学素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礼俗是指礼仪与习俗,包括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仪习俗。中国的基层社会是由礼俗组织起来的社会,中华文化的模式已经融化在各种礼俗行为和礼俗活动之中。礼俗是中华文化中最稳定不变的形式,也最能体现一个族群的精神与气质。[1]在客家地区,礼俗是保持客家人精神与气质最充分的领地。在传统礼俗祭典,宰牲献醴,极尽奢靡,旌旗  相似文献   

6.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要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要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共进作辩证思考。在明时代对生存问题作沉思,就要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主动适应社会中发展和完善自己,贯彻和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程浩 《华章》2009,(16)
本文从礼俗的社会等级特征入手,分析了礼俗的社会结构特征,礼俗的社会认知特征,礼俗的社会规范特征,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隆阳区的历史沿革;隆阳区的宗教文化丰富,道教在其中举足轻重;道教音乐与隆阳当地礼俗活动不可分割;道教音乐在礼俗活动中的演出形式与规模;今天的社会里,道教"礼俗乐"兴盛的驱使。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明世代相承、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栽体。文章收录了洞口话中的167个亲属称谓词语。通过这些亲属称谓词语来透视其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洞口居民的来源、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传统礼俗、社会心理以厦共同语对洞口方言的渗透。这对于认识洞口方言和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礼俗社会是一个自恰自足的和谐系统。近代以来这一格局日甚一日地受到破坏。中国社会固有秩序格局被破坏后其运转面临着极大困难。梁漱溟先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分析是精辟而深刻的,其思想于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归入社会福利的某些观念和体制,在明初期的礼俗形式中其实已经有朦胧的体现。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福利之历史先声的明初期有关现象的片断遗存,是认识当时历史化的宝贵资料,也是探索中国社会福利史的重要线索。认识有关历史化现象,除了进行必要的考古学和献学考察之外,还可以借用神话学和民族学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 ,中国的饮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是世界文明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国传统饮食礼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强烈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素质。因此 ,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 ,无论是对拓展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 ,还是对深化中国社会生活史的领域 ,意义都很重大。然而 ,对于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研究 ,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至今尚未有一部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礼俗发展、嬗变的专著。为了填补这一重要而薄弱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有许多人说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就要看在什么角度什么层面去说了。在认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一问题上,辨证的思维会使我们看清楚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侗族历史上的婚姻制度,起到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作用.但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婚姻制度要取得合法性,则需要上升到文化层面获得相应的礼俗地位.同时,已有的婚姻制度即使在事实层面已不存在,但它的礼俗地位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仍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差别主要就在于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同,法并非是法理社会的特有产物,礼俗社会也有法,但礼俗社会中的法与法理社会中的法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文章仅就法在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差异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18.
"枣"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枣"文化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代礼义道德包括枣与孝、枣与礼、枣与忠、枣与祀都有密切联系.枣俗广泛存在于民众精神生活中.枣的礼俗精神的形成是枣的植物特性和社会思想融合的结果,是在浓厚的礼俗文化氛围下,通过文学手段、宗教手段不断将枣的礼俗精神进行传承和渲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徐丽君 《娄底师专学报》2005,(6):112-113,126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颜色,有“正色”与“间色”之分,历代王朝也都有崇尚的颜色。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礼俗中有着明尊卑,别贵贱的作用,从中显示了古代人们礼俗观念形成和演变一些潜在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五讲"当代社会思潮",要始终贯穿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这条红线。要搞清楚社会思潮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就要深刻理解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及其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具有的重要意义。评析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批评精神和科学态度;评析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关键是要抓住其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