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共振效应,这一效应往往影响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这里生活着哈尼、彝、汉、苗、傣、壮、瑶、回等民族,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等外来文化的交融极为突出。红河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共生互融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历史、地理、民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红河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特征,红河文化始终与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少数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其民族文化特色,大部分地区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红河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省民族教育的基本特点 1、校点多而散。我省少数民族的分布,大体呈大杂居,小聚居,居住散的状态。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排挤和迫害,广大少数民族不得不躲进深山老林,形成了“官占坝,民居坡,少数民族钻山窝”的状况,80%以上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在云南4060公里的国境线上,有13个民族跨境而居。边疆的总人口中,有  相似文献   

5.
云南瑞丽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傅淳一、瑞丽市幼儿教育历史与现状瑞丽市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等民族为主体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市人口83万。其中少数民族51万,占总人口的61%;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38万,占总人口的4578%...  相似文献   

6.
多民族边疆省是云南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在云南有特殊重要意义。云南是中国西南门户,分别和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界线总长3207公里,有14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应正确处理跨境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利用云南独有的人缘、地缘关系,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扶持沿边少数民族积极参与边贸活动,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原始性、边境性等明显的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存在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被“同化”、“商品化”等尴尬局面。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变迁;其次要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次要加强民族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另外,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用现代的经济观来加以开发,使开发与传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从其他省区迁到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对威信县韩姓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可以认识云南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而了解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国际性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在民族认同方面,国境两边的哈尼族在民族历史渊源、历史文化背景、族源、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认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塑造共同心理的特殊功能,是协调多元文化关系、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必经之路,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现有民族职教存在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职教特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创建具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时期,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给阿昌人的宗教信仰增添了新的内容。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首先是受移入滇地的内地人民的影响,其次是道士在阿昌族地区传道和管理道教的机构道纪司的设立。德宏户撒的皇阁寺保留了阿昌族道教信仰的诸多元素。道教在阿昌族地区传播表明,阿昌族很早就接受了中原地区的道教并成为自己宗教的一部分.使阿昌族宗教带上较深的道教烙印。阿昌族的道教信仰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少部分分布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因其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承载了其全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基于保山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的了解,对下一步阿昌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阿昌族不仅是我国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而且在缅甸克钦邦等地也有数千之众。随着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开展,阿昌族研究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回顾阿昌族研究成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特点、不足及今后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4.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一种德育学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教育不等手道德教育,二者在作用机制、形式、效果、范围诸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必然导出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或德育必须包涵法制教育的结论;二者的区别远大于联系。法制教育未能如其所是地担当道德教育的职责。道德学所采取的正确立场是:二者应当并行不悖,互不干扰。等同论或包涵论会导致德育外延膨胀,边界突破、概念泛化及混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这于学理无据,也会给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5.
阿昌族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世居族之一。阿昌族分为大、小阿昌两支。大小阿昌有许多的共同点,但在语言和服饰方面区别较大,并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阿昌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村规寨规等,有利于调整阿昌族地区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个居住在半山区和坝区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浸润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中,多维度牵引着阿昌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其间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个人身心关系的调整.社会学家指出血缘、地缘、业缘是联系人类群体最基本的纽带.这三种关系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品牌、人气、吸引力都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昭通的地缘、人缘与区域文脉对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作重点探讨,是建设昭通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开拓旅游市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与萨特的自由思想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前者为"道论",后者则是"存在先于本质"论;二人在自由观上有着诸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实现自由的条件之差异、他人限制与人我和谐同一之差异、对客观规律和自然的认知把握之差异、对己负责与对全体负责之差异、积极行动与消极无为之差异、审美艺术倾向之差异;但从二人自由思想的差异性中也能透视出二者思想的共性,主要表现在自由思想都关注人,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都具有典型的美学色彩等。  相似文献   

19.
哀牢夷是战国末到秦汉时期活跃在澜沧江上游一带的古老族群,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是浪娥人。南诏国是由哀牢夷的后裔浪峨人建立的。南诏灭亡之后,在不同的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分化和组合,形成了令天的阿昌族、怒族以及茶山、浪速、载瓦、莨峨、黑语等族系,而有的则分别融合或被同化在其它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20.
尊崇女性盐神的区域目前只有云南省德宏州(阿昌族)和甘肃省礼县(古称西陲)。早期秦文化是西陲"盐婆婆"神崇拜习俗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当地民众在崇拜"盐婆婆"神的同时,基于生存层面的现实性需要对其又进行规束和监管,表现为尊崇与羁绊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