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借师助剿的背景下 ,清廷对雇佣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赞成的变化过程。雇佣军合法化以后 ,清政府比较重视对雇佣军的控制 ,一方面约束洋将 ,对使用洋将作出相关规定 ;另一方面则是将人数控制在一定规模上。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史学界几乎一致公认曾国藩是借师助剿的积极鼓吹者。笔者对此定论 ,不敢苟同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略谈浅见。一186 1年冬 ,太平军攻占苏、浙大片土地 ,上海亦成孤城。集到上海的苏浙大地主们迫不及待地要借助在沪洋人力量 ,进行疯狂反扑。户部主事钱鼎铭等人给曾国藩的呈请借师助剿的信件到安庆后 ,曾国藩不以借师助剿为策。 186 2年 1月 7日 ,他在给潘曾玮的信中说 :“借助外国 ,自古为患。”“上海、宁波皆系通商码头 ,洋人与我同其利害 ,自当共争而共守之。苏、常、金陵本非通商子口 ,借兵助剿 ,不胜为笑。”曾国藩在给潘曾玮写…  相似文献   

3.
“借师助剿”政策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作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在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中央通过这一决议之后,直接与太平军作战的地方官员,却产生了分歧.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和上海江浙官吏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斗争,两派对“借师助剿”持不同看法是由于与西方列强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以及互相争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这场争论以湘系的胜利而告终.而湘系在争论中取胜的原因,因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为清政府所倚重。这场争论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晚清“外和诸夷,内图自强”的外交基调。  相似文献   

4.
上海道台在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的社会变迁中,扮演了“联系人物”的角色。以清廷的“借师助剿”政策为例,上海道台是该政策的开拓者、推动者与实践者。这对最终战胜太平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下,庞钟璐如同大多娄文人士子一样,抱着入世治平的精神,卷入到这场历史的漩流中。他于1860年被授命为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全权负责苏松常一带地主团练武装对太平军的防剿事务,认真办团,积极剿匪,并对清廷借师助剿,乞师南下等提出过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推行借师助剿政策,中外势力开始联合镇压太平军。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了四支使用近代枪炮等新式武器、中外士兵混合的洋枪队,这些洋枪队同清政府共同扑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借分制”,反映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数”可以有“借”有“还”。在由此引出的纷纷议论中,两种观点较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借分制”是一种创新,这种学生评价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另一种观点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缺乏教育学依据,不是创新,可能促使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这种“借来的分数”不但不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精神负担。暂且不论这些观点到底孰优孰劣,仅从产生“借分制”这种做法的原由来看,就…  相似文献   

8.
李国俊 《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0-104,108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部分清朝官吏和英、法、俄驻华使节联合提出了"借洋兵助剿"的军事方案.出于对清廷的忠诚,加以自己有清晰、正确的战略战术,同时也考虑到湘军集团和自身的利益,曾国藩反对"借洋兵助剿".  相似文献   

9.
咸同时期,清军与太平军竞相购买西洋新式武器,以取得作战上的军事技术优势。太平军购买西洋武器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洋人或中间商从洋行购得,清政府为堵塞太平军的外购西洋武器渠道,采取了严厉的稽查措施,但成效并不均衡。直至同治初年,清政府“借师助剿”措施的出台,才基本切断了太平军外购西洋武器的来源,从而严重影响了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11.
《成才之路》2009,(1):90-90
大学排行榜变成“付费广告”,在国内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的态度只是反对。却没有及时干预。而舆论有两种观点。一是支持大学排行榜。认为民间机构有权来排名,排行榜还为考生提供了一次大学间横向比较的机会;另一种则是反对,认为大学排行榜泛滥成灾,误导考生和家长。由于没有定论和干预,大学排行榜继续功利化地延续下来了。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士绅阶层流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占领江南后,江南士绅群体迅速分化,并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开始寻觅新的政治生活空间,其主要流向为:一是重拾经世法宝,举旗卫道,二是亡命上海等地,策划“借师助剿”;三是组织团练抗拒太平军;四是进入天国政权系统。在太平天国政权中,因心态各异,士人又可分为献身型,温饱型,逍遥型,隐士型,谋私型,破坏型等,表现出与天国互动的程度性差异,并进而对太平天国的生存产生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6月慈禧颁布所谓“宣战”上谕之前,义和团运动基本处于兴起阶段。在此阶段,清朝统治阶级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史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不少同志认为:清政府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着“抚”的一面。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将“抚”的含义“弄得十分含混”,所以不能用这个“含混的概念”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政策。其实,就对付人民反抗活动而言,“剿”和“抚”的概念都是比较明确的。“剿”就是调动军队去屠杀反抗的人民,是赤裸裸的军事镇压;“抚”则是使用政治手段去招降或解散人民武装,是变相的政治镇压;不加任何限制地允许农民武装合法存在的“抚”是绝对没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绝对不可能对人民反抗活动采取不加镇压的政策。尽管“剿”与“抚”的目的都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在所采取的手法上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就在于是否是以武力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实行新课标以来,对于以往采用的目标教学法是否过时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新课标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生成,不应该强调教学目标的预定,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也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是杂乱无序的,还是“目标教学”最好;还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在新课改形式下,  相似文献   

15.
(一) 柳宗元被贬永州以后,政治态度发生改没改?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他被贬永州以后的政治态度没有改,他在永州的十年是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一种认为他没有坚持自己原来的政治态度。对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的态度,他在被贬前后是判然不同的,先是积极参与,事后却加以贬斥否定。孰是孰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他在长安时期的政治态度是怎么的,然后考察他贬永以后的政治态度究竟如何,这样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柳宗元在长安时期度过了三十三年。早在少年时代,柳宗元就向往国家统一,反对藩镇…  相似文献   

16.
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反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评论,刊登在1957年7月20日出版的《工人通讯员》(《工人日报》编辑部编)上。在文章中,列举了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四种表现:(一)有人认为:“消息没有阶级性”、“现在没有新闻自由”、“社会主义报纸可以同人民日报唱对台戏”;(二)有人认为报纸是商品,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报纸同读者的关系是“五分钱”的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曹雪芹对皇权的态度问题,红学界是有争议的。有的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歌颂皇权,尊崇君臣大义”的,另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对皇权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没有歌颂皇权”。其实,说曹雪芹对皇权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说,曹雪芹是攻击皇帝和皇权的,根据就是我曾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中提出的《红  相似文献   

18.
<正>写作点拨何为“好”文章?有人认为是立意健康,思想深刻的文章;有人认为是言之有物,不空洞的文章;也有人认为是能够让人读来回味悠长、意犹未尽的文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笔下的“好”文章应该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实看法和真实情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姚为洲 《新作文》2022,(3):21-25
1 [文题呈现] 随着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有了比较明晰的界限和距离.有人认为,这会给人们带来冷漠和疏离;也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增进理解和尊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或议论文,或记叙文. [文题解析] 写议论文,评论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看法,或赞成其中一种、反对另一种,或各取其中合理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从“三论”看教学过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论仅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认识过程,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进而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有人采取折衷的态度,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发展过程。此外,还有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以上几种论点固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有一定的启发。但是,迄今为止,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讨论在方法论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这就是在分析时还没有找到统一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