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体认语言学视角下提出概念套叠模型,进一步分析致使类兼语构式的组配机制和认知成因。依据该模型,致使类兼语构式的句法套叠形成于其成分构式在概念层面的套叠;实现概念套叠的途径为相互依存关系;压制能促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语法构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压制关系为语法表征的组成部分。概念套叠源自生活中人们对实体物质套叠体验的映射,这也体现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理论在20世纪主要经历了三场革命:索绪尔的结构主义革命;乔姆斯基的TG革命;认知功能语言学对乔氏革命的革命。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梳理了这三场革命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渊源,并指出认知语言学代表了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理论前沿。我们还主张将认知语言学进一步修补为"体认语言学(ECL)",以体现其体验性和实践性理论取向,也算是对本土化理论建设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1月10—11日,首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并成立了体认语言学专委会。研讨会以"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之路"为主题,以"体认语言学与后现代哲学""体认语言学的学科体系""体验的维度与体认原则""语言现象的体认解读""体认与语言习得"为议题,开展了20场报告。来自四个国家、120多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本次会议有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体认语言学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进行本土化修补后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新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体认语法”的设想,认为语法的最本质特征为“体认性”,它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与戴浩一“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思路相似。我们还认为,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和身体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便在心智中形成了“对称原则”,致使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它可视为汉语语法的最重要手段,不仅可弥补号称汉语两大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之不足,还可解释汉语基本句型和若干怪句的成因,可望为汉语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一个全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相启征 《海外英语》2022,(18):1-2+15
手势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公众演讲、商务洽谈、跨文化交流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相同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表达相同、相近,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该文将根据体认语言学的认知体验观,结合语言的象似性及任意性特点,探讨语言与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及其共通之处,从而发现同一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异同含义的原因。该研究首次尝试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来探讨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同时吸取王寅老师的核心观点,将“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思想应用于阐释“现实—认知—手势语(即非言语行为)”。旨在帮助学习者和交际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手势语,从而有利于辅助语言交际尤其是跨文化背景下交际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在文化交际领域的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6.
石玉柱 《海外英语》2022,(16):55-56+61
体认语言学倡导从唯物论和人本观这两个全新角度分析语言成因和用法。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人类与现实互动体验并进行认知加工后的产物。现实经验经认知加工后由语言间接反映,所以语符象似于人们的认知方式,且在其作用下与现实世界也存在部分象似关系。生活中的时间反映在语言中就产生了语法中的时态。空间是人类形成其他认知域的基础,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所以空间上的距离常被用来描述时间上的距离。该文基于体认观的距离象似性认知机制为英语过去时态标记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即过去时态标记表示言语事件与体认参照点之间有距离。  相似文献   

7.
体认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时体验和认知的互动关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活动发生的情境具有社会性,个体语言经过社会化后才成为人们交际通用的社群语言;个体语言经过社会"规约"和"净化",经历和完成主体间性的建构,语言形式和用法才能相对固定下来,方可承担语言交际的任务。本文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基于体认语言学的体验和认知观,系统探索语言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经历了激烈的、漫长的社会斗争和社会规范运动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一向将研究重心放在心理结构上,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个体认知的取向,对语言的社会使用维度则有所忽视。究其根本,这源自对认知及概念化的狭隘解读。有鉴于此,本文主张扩充认知与概念化的内涵。我们拓宽了概念化主体与概念化对象的范围,明确了概念化的目的导向性。呼应当前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社会性的回归,本文主张从体验认知拓展至互动式体验认知。最后,本文主张,语言的完整认知表征体现为心智寓于互动之中。这一点不仅作为一个主张是可行的,而且在小句结构中有明晰的体现,我们采用来自主观性领域的证据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赵亚丽 《海外英语》2012,(20):272-274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认知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写作时一种书面表达。在这篇文章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与写作的关系是什么。另外我们都熟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同样的道理,在认知与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就是读者的作用,就以"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原理为出发点,来讨论"读者(群众)—认知(心理所想)—写作(语言)"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读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群众",该文另一个问题就是基于"群众分析"的特点,来讨论写作、认知、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感知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基本意义。同时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隐喻能力形成无限丰富语言表达。从人类发展历程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则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与TG理论的语言天赋观并不是绝对地对立,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语言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王泓懿 《海外英语》2011,(15):268-269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以体验哲学作为其基础。之前的语言学派与认知语言学是有所差异的,由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派主要是概念的推演和理论的思辨,认知语言学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人脑中的概念或根据人自身的经验及其它的能力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推测。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此篇文章中。该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思想和特点以及如何指导词汇教学和学习这几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对实际应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从最初的“先验观”“天赋观”逐渐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体验观”“体认观”,这是一个逐渐将“人本因素”纳入研究的过程。文章先分析了人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语言研究与人学研究的关联,最后阐述了体认语言学中的人学思想及其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科学,强调在语言和现实中间存在认知这一层次。针对交际中的误解这一问题,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意象、原型范畴、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旨在说明语言根植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和生活体验之中。诗歌作品的解读应当从人类普遍的认知和语言机制出发。对王维送别诗《渭城曲》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和美学等角度展开的,而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解读还未出现过。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渭城曲》,为对该诗的解读创造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实证,都说明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也是起源于体验的。既然语言是基于体验而产生,那么,对带有特殊性质和特殊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其教学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然后融入语言,最后把握语言。这也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又能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王国萍 《英语广场》2016,(12):141-143
《大学体验英语》经历了"十五""十一五"再到"十二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主流教材。其倡导的"体验式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英语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主流。认知语言学理论基于人类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学习和研究,符合《大学体验英语》所倡导的"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念。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部分理论应用到《大学体验英语》教学中,旨在探索更加符合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18.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在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该学科将社会、认知和语言三者纳入一个大框架下,从语言的社会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深入研究语言变异的规律。本文以流行词语"刷X"为研究对象,基于例句分析"刷X"词语的构词方式、语义关系、句法分布、语用价值和流行原因,探究这类词语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现实,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认知发展和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体认语言学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将认知加工与互动体验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本土化。本文以习近平讲话为例,从人的身体经验、物的感知经验、概念和经验的整合、历史经验和社会认知五个维度来阐发中国政治话语的体认性。揭示政治话语的体认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明晰中国政治话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认知体验的理据,丰富受众作为体认者的想象维度,从而加深人们对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推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话语是一个国家外交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性决定了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本质。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引入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交话语英译所发挥的体认功能,旨在提升对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认识。总结外交话语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拓宽翻译研究思路,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