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有过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语境作为语言存在的载体,制约和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语境并不是预先给定的一系列静止的因素,而是动态的,是入对与语言使用有关的知识的认知化概念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以《红楼梦》隐喻为例,从语言、非语言、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语境对隐喻的理解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在交流中的表达效果对语境有特殊的依赖性。本文从言语交际角度阐述了委婉语与语境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社会语境、情景语境在委婉语的使用和理解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它指的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任何承载着自身文化的语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而语境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结构,具有最基本的阐释功能,为任何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进入该语境的因素提供解释,并形成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副词+名词"结构,许多学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阐释,但都不能充分合理解释这种结构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思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进入该结构的名词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具有了形容词表示性状特点的一种偶选范畴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受名词本身性质意义的制约,同时也受说话人素质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奇的说法为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被人们逐步接受.  相似文献   

5.
先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禁忌现象作了静态的描写和分析;接着从语境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禁忌现象作了动态的描写和分析,最后总结了英语语言禁忌现象是英美社会文化因素和语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说话的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Verschceren(1999)的话语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中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因而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adaptation)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语用模式,关联一顺应模式强调了语言认知关联功能,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让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的描述充分性得到契合。  相似文献   

7.
张宇 《海外英语》2012,(15):263-265,269
新词新语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文化表达,研究语言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化语境中分析新词新语,可以更好地探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该文将从影响英语和汉语发展的主要几种文化语境:多元文化历史背景、发展中的东西方社会文化、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三个方面去讨论英语和汉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发展及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在与社会、文化的共同演变中富有创新性、多样性;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互影响,互为生长;要重视文化建设创造美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8.
新词新语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文化表达,研究语言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化语境中分析新词新语,可以更好地探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该文将从影响英语和汉语发展的主要几种文化语境:多元文化历史背景、发展中的东西方社会文化、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三个方面去讨论英语和汉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发展及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在与社会、文化的共同演变中富有创新性、多样性;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互影响,互为生长;要重视文化建设创造美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9.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和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地铁站名的选取、命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及社会心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昆明市地铁站名称,具有简洁、明了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昆明市的历史文化,反映出人们淳朴、务实的生活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相似文献   

10.
语用学 (Pragmatics)是语言学中一个较新的领域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如何通过语境 (comtext)来理解和使用语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 ,分十个方面论述了汉英社会、文化因素所造成的语用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境问题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境的认识追随着语言研究的理路而嬗变。在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范式中,语境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层次中的内部结构关系,主张语境的形式理性;功能语言研究范式彰显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寻求语境的工具理性;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使语境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企图探索语境的关系理性。词汇作为语言有机体中最丰富、最核心的要素,它的生成、演变及其使用只能在语境的基底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一个重要知识领域的词汇教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对语境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境视角看,词汇教学是调动学习者的词汇相关知识和经验论域知识的过程,彰显认知主体对词汇存在的语境阐释和理解,因为词汇意义是无数语境条件下的使用、复现特征的强化和固化,最终源于认知主体之经验。  相似文献   

12.
对于省略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分类和解释。本文从表层句法结构和深层语义结构关系的角度将英语中的省略分为结构省略、语境省略和语义省略,并指出各种省略类型的特点以及对一些语言现象就省略问题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只有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关系入手,认清这三种省略的各自特征和联系,才能够进一步认识并分析英语省略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总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环境与语言表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表达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语用学核心任务是研究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言语行为作为交际的基本功能单位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应当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言语行为具有特定的解释和约束功能。因此,如果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言语行为视为一种文化行为,文化语用学重点解释的则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文化行为、文化语境和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语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的环境。本文将委婉语置于其产生和使用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委婉语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民族、文化等背景及语言使用的交际语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语篇衔接的顺应性解释——元语用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以语法衔接、词汇衔接以及逻辑语义衔接形式出现在语篇中。根据语言顺应理论,衔接手段是标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的一种语言手段,用来指示一个话语或语篇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衔接手段的选择是顺应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各种因素的结果。不同语境因素的存在,使语言交际者做出的顺应程度不同,衔接手段的选择就不一样,这是由语言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所调控的。语言顺应理论从元语用的角度解释了衔接现象的产生及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可以对语用学可以作多种不同的定义,但关键是要认识到语用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研究,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的意义研究。近年来,关于语用学的研究一般是对指示语、会话含意、前提、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等进行描写、分析与解释。其中,语言学家们大多选择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格莱斯会话含意学说对互动式言语交际的贡献仅是初步的,在此基础上,莱可夫、布朗、列文森和利奇等纷纷提出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论,以补充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提升对言语交际中语用语言现象、社交语用现象的解释。本文就是从合作原则的视角来讨论简·奥斯汀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的产物。它不仅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而且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从称谓语的语用角度出发,指出称谓语的使用不仅反应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同时也受到语境、说话者对听话者思想感情等的影响。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除了在语言内部结构的选择外,还受到非语言语境即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及心理世界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英汉称谓语的使用就能从另一个侧面反应语言的顺应观。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对英汉姓名的比较研究,更多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于称呼语使用上的差异,一般也只是从文化因素方面找原因,忽视了从语用角度分析英汉姓名称呼语使用上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首名称呼语使用方面的差异,并试图从语用角度解释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20.
委婉语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本文在分析委婉语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又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透视了不同民族委婉语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