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背景下,传媒艺术的发展逐渐朝着多样化、新形态方向发展,尤其在媒介文化新生态语境下,对于新时期的传媒艺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艺术在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理论的创新和完善,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现代化元素融入其中,切实推动我国的传媒艺术领域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就媒介新生态语境下如何有效推动传媒艺术的发展和理论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媒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传媒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南京艺术学院在传媒艺术教育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联合”“实践为用”的教学特色,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传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新思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传媒艺术范畴下的学科和专业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跨学科“绿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艺术评论>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新世纪艺术十年·第三极文化理论与中国艺术发展"学术论坛.四十余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影视传媒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与会.  相似文献   

4.
左志新 《传媒》2016,(23):31-33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和传媒行业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为推动信息技术和传媒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传媒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于2015年7月在南京成立,联盟经过一年多发展,通过合作开发、应用分享、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了传媒与艺术在线开放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全面推动传媒与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是专业企业运营者,传媒家是专业传媒运营者.今天人们只注意企业家,而不注意传媒家.传媒家是传媒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诞生的经营大师.进入21世纪以来,传媒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需要大批杰出的传媒家,以推动传媒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数字化对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传媒产品生产、销售,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传媒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规制等若干经济指标的变化上,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传统的媒介经营管理方式已无法很好的适应传媒发展的需要,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发展战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在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播音主持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具备的基本技能越来越全面,从而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当前,我国传媒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来实现,在这种传媒基础上,播音主持技能需要提高的方面越来越多.本文立足于对当前播音主持技能的研究分析,探索更好提高主持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为适应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很多高校设置了媒体传播艺术类专业,包括文学传播、新闻与采编、广告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媒体传播艺术是以传播媒体为载体,视、听觉和静、动态的多种表现形式,广泛应用于媒体传播领域,赋予媒体传播信息审美价值,加强传播功效的综合艺术形式。而传媒艺术设计是媒体传播艺术中运用电脑软、硬件进行图文、影像设计的分支。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对传媒艺术设计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为人们创造出丰…  相似文献   

12.
传媒汉语教学的概念是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孕育成长的.面对传媒汉语教学需求的增长、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传媒汉语教学重新定位.传媒技术发展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传媒汉语教学应倡导嵌入式教学的全新理念,并进一步加强汉语教学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明洋 《青年记者》2012,(10):60-61
一、“大报风范”的价值和意义 从大众报业集团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需要有一个主导的精神来引领和支撑事业的发展.“大报风范”是集中的体现.我们要建设现代传媒集团,也需要树立一种传媒精神. 从报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在新媒介环境下,伴随新媒体的快速成长,报业遇到了挑战.在产业层面,报业要继续在现代传媒框架中占有份额,就需要着力培植比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诺斯悖论"涉及的是国家自主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传媒领域同样存在.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传媒改革的过程也是两者关系失衡的过程.重建传媒公共性,需要重新确立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的均衡关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传媒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传媒组织、政府和公众三者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莉芳 《东南传播》2010,(11):94-97
古典戏曲与当代传媒的结合由来已久,这既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扩大传播的需要,也为当代传媒丰富传播内容、建立民族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组合,其中的“改编”二字需要深入研究,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经典在当代社会中以怎样的方式被传播和接受,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文化对传统艺术是如何吸纳和改造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社会热度逐渐增加,大批学生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艺术学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将艺术创造作为艺术教育的培育理念,坚持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着重凸显艺术学科的文化气质,稳步聚合多样学科,力求实现理论文化与技能展映相融、学理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打造传媒文化氛围下的艺术田园,让学生在艺术的熏染中惬意地享受更为纯粹的艺术教育,品味升华心灵的艺术文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他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为艺术界和影视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前不久,本刊前沿访谈栏目组有幸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星院长,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博学与睿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社会热度逐渐增加,大批学生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艺术学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将艺术创造作为艺术教育的培育理念,坚持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着重凸显艺术学科的文化气质,稳步聚合多样学科,力求实现理论文化与技能展映相融、学理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打造传媒文化氛围下的艺术田园,让学生在艺术的熏染中惬意地享受更为纯粹的艺术教育,品味升华心灵的艺术文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他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为艺术界和影视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前不久,本刊前沿访谈栏目组有幸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星院长,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博学与睿智。  相似文献   

18.
发展跨媒体传媒集团符合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是传媒产业发展壮大,迎接未来挑战的战略需要,也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代传媒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全球化的基本条件和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首先要经历诸多重大制度变迁和历史转型.而制度转型的最直接表现则体现在传媒政策上,可以说任何国家每个时期的传媒政策都要适应制度转型的需要.梳理世界传媒政策的发展轨迹,通过比较世界传媒政策的内容,指出世界传媒的传播政策范式为各国传媒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架构逻辑.对传媒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适合中国文化语境发展的最佳传媒政策.  相似文献   

20.
关冬 《新闻前哨》2022,(14):56-57
全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岗位需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媒行业对传媒人才需求数量也增大,同时,对传媒人才的专业水平、能力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为满足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全国艺术职业院校增加了对新闻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普及,对招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还对招生层次与范围做出了调整,从高校向专科方面不断推进。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正面临改革与转型,对新闻类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培养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需要新闻类播音主持教学体系随大势而动,探索适合当下行业需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本文将从新闻类播音主持转变为复合型与全能型的播音主持人的全过程进行论述,进而改进培养人才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