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密 《声屏世界》2012,(6):22-23
动画充分调动了绘画、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一系列艺术的表现手段,并借助变形、压缩、象征、隐喻等独有的艺术技法和手段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视觉体验。电视作为各种视听艺术的集合体,能将每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在第一时间融合进来,为更好地展现自己服务。这几年来,电视新闻透过动画的应用,加强了画面效果,模拟了无法拍  相似文献   

2.
为影视剧配音和为动画片配音同是一种配音活动,由于创作手段和创作内容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为影视剧配啻是配音演员以原创人物的语言、性格、音色、音量、语音、语调、情绪、节奏为依据,在对作品深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运用声音,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情感的艺术再创造。动画配音(这里指国产动画片)是配音演员以文字形象和动画设计师绘出的画画形象,也就是视觉形象为依据,通过自身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运用自己的声音,展现动画人物造型的个性,把握语言节奏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再创造.影视剧的创作手段和形式是影视…  相似文献   

3.
徐丽敏 《传媒》2021,(17):后插3-后插4
伴随现代技术革新,新媒体蓬勃发展起来,动画艺术迎来新的契机.新媒体与动画艺术水乳交融,前者创新了后者的表现形式,后者见证了前者的应用价值.在新媒体作用下,动画艺术以其独特表现力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动画艺术综合造型、动作、绘画等手段,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由田园所著的《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创新形式与发展趋势》一书立足新媒体基础理论,梳理了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总结归纳了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创新形式,展望了国内动画艺术的发展,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4.
动画思维是动画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动画艺术教育的中心课题.动画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动画化了的形象思维.如何在动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或过程中,以“动画化”的特点、“动画化”的方式和“动画化”的目的去思考、构架作品的一切内容和形式,去选择和驾驭一切表现工具和手段,是使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动画意蕴和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程禹 《传媒》2014,(10)
正水墨动画是传统水墨画与动画相结合的产物,以动画的方式为静态的画面赋予了生命,是中国特有的动画艺术形式,也是世界动画史上的一大创举。它的出现使中国动画打破了长久以来"只进不出"的局面,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式的动画体验。诞生与发展1960年,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这是中国动画、乃至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碰撞的结果,将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水墨画引进了动画的创作之中,将两种艺术的优点集于一身。这部水墨动画一问世,中国水墨所特有的意境气氛和优雅灵动的画面感,以及那些来自于齐白石笔下的动物造型使整个动画片带上别样的艺术情调,打破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锐动画导演代表人物新海诚是首位以独立动画制片人身份跻身顶尖行列的动画家,他制作了许多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并受到广泛认可.新海诚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提出了超越时代的动画创作理念,他的作品融合了生活、艺术、技术等多种元素,并塑造了"新海诚式"动画.本文主要通过对新海诚动画作品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新海诚主要动画作品所运用的诗意化叙事手法、新海诚动画作品的视听语言元素以及新海诚动画作品所体现的物哀感等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来探索新海诚动画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品牌宣传广告《水墨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墨动画广告作品,它为我们水墨动画在广告作品中的运用,开创了全新的制作与设计理念。本文以《水墨篇》为例,通过对其艺术美感、图形符号、水墨动画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讨论水墨动画与电视广告如何更好地融合,并使其艺术与商业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内需的驱动下,拼贴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越发广泛。本文分别从拼贴为动画带来的镜头景深层次感、美术画面肌理感、以及视觉心理的装饰性三个层面对拼贴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阐述无纸动画技术不仅使动画创作者对拼贴素材的个性化处理更为方便,而且还为拼贴艺术动画的表现与处理方式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带来了新活力。言而总之,探究拼贴艺术在动画中的趣味表现及其技术运用,对今后动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墨动画作为中国传统动画的代表性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思想表现手法,注重意境的表达。在结合了现代影视技术之后,其表现手段、表现效果又有了新的变化和特征。水墨动画的意境则是结合了两个艺术领域技术的综合产物,既有传统也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秦时明月》是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其制作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进行了有机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建筑和传统艺术形式等诸多中国文化融合到动画作品中去,实现了现代数字技术与古代文化的艺术融合.而数字技术这一新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也使动画的审美体系发生了变革,数字动画带来的一系列审美创新也促使了中国动画创作风格逐渐由新世纪早期的借鉴国外回归民族化.  相似文献   

11.
动画短片的概念动画短片是指长度在30分钟之内,篇幅相对较短,兼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相对简化的故事结构、深刻意义的主题和触人心灵的真挚情感,并利用动画手段来表现的影片。平时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短片都是有故事性的,除此之外的一些MV动画、动画广告,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13.
董立荣 《声屏世界》2014,(11):44-45
<正>动画造型是动画创作前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所在。动画作品中造型给观众的感受最为直接,一部作品是否能够吸引观众首先取决于视觉感官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印象通过故事情节不断地强化了角色的性格,加深了观众对角色的喜爱,从而促进动画衍伸产品的销售。动画造型除了在创作中体现艺术  相似文献   

14.
林懿 《大观周刊》2011,(43):26-26
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从作者对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感受开始的,生活感受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要想创作出好的动画作品,必须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熟悉生活,扩大自己生活的积累,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动画的创作与一般绘画创作不完全一样,变形和夸张造型成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动画工作者,除了要懂得生活的本味。还要发现生活中的趣味。  相似文献   

15.
李佳琳 《新闻窗》2010,(2):80-81
音乐作为动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为人们所公认。音乐在动画影片中的魅力我们已经感受甚多。好多影片放映过很久,其中的音乐、歌曲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作品。动画和电影电视一样,都是一种视听艺术,是二者的结合。动画音乐是动画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7):33-37
经典动画片之所以受到观众群体的青睐,不仅仅在于视听语言、故事情节、音乐音效等方面精彩,并且暗含着一种"召唤结构",这种结构把观众吸附进作品,从而完成对动画作品的再度创作。通常情况下,动画片通过形象、情节、文化、仪式等要素进行召唤结构的组构,在这些要素中,或留出空白点和模糊点,或形成吸附力,以此对观众进行嵌入或吸附,从而提升动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姚桂萍 《声屏世界》2012,(12):43-44
水墨动画片植根于我国千年历史的水墨画传统艺术,同时执著于二维平面内,展现一幅动态的美景,叙述一段悠远的故事。水墨动画综合了影视艺术特性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动画片常采用神话、童话、寓言、科学幻想等文学作品作为表现的内容,通过夸张的形式加以体现,所以剧情和动作的虚拟与夸张,便成为动画艺术的一种特殊手段,分析其特性,可以更好地用于动画制作。  相似文献   

19.
论动画艺术悲剧性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画艺术的本性似乎很难与悲剧相融合,但悲剧题材的内容经过动画艺术形式传达出来,构成了亦悲亦喜的审美效应.本文结合对经典动画作品的赏析,从感性愉悦、理性觉醒、生命自由三个层次,揭示了动画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动态广告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卉 《传媒》2015,(3):55-56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依赖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可逆性的创作过程,且创作而成的作品均可复制.另外,它也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融合度较高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电脑动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中,为动态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动力,广受大众追捧.因此,在动态广告设计中,合理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