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家长们是高兴的、庆幸的,因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来到这个世界;当孩子开始接受教育时,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出色的。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直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经常能在学校、社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这孩子,做事真利索,像一个小大人一样。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较幼儿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更迅速,进入了学校,他们的活动从单一的家庭逐渐深入到校园,并以一定程度拓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也从单一的家庭成员,逐步复杂。  相似文献   

2.
我是从杭州最优秀的小学之一——天长小学毕业的。那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属于最优秀的孩子,也从未怀疑自己今后将成为这个社会最优秀的人。去参加升学考试那天.从学校的楼梯走下来,  相似文献   

3.
初春的柔风,迎来亲情浓郁的“三八”妇女节,广大妈妈们在倾注给孩子最博大、最无私的爱的同时,是否也想过要让孩子学会爱自己和他人,让孩子也愿从小为妈妈、为他人、为社会奉献出一份稚嫩的爱心呢?老师们开始思考和关注这个问题了。“三八”妇女节是妈妈、老师的节日,是一个最好的活动机会。老师们根据每个年龄班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亲子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体贴妈妈,激发爱妈妈的情感,引导他们知道向工作在各行各业的阿姨们祝贺节日快乐。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深深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培养他们热…  相似文献   

4.
当前,少年儿童总体不快乐已是被社会公认的事实,沉重的学习负担是造成缺少快乐的首要因素。但是谁也没有根本解决的办法,因为这是一个考试的时代。这已成为一个社会的悖论——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考试,但是这个社会最基础的公平也是考试。所以,除了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绝大多数的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就着社会的现状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德都蒙古族的剪发礼进行了田野考察和记录,并就其人类学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样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上,主要是认可孩子作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肯定这个孩子在族人中身份和地位的合法性;第二,作为对社会新成员生存和成长的关心,为这个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做好正常生活和生计的基本准备.  相似文献   

6.
"母亲对孩子来说意义极为重大。母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母亲的环境是孩子最糟糕的环境。"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孩子,可以说只有身教,没有言教。母亲的身影便是最好的教材。孩子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身影,孩子这个时候还不懂得声音的意  相似文献   

7.
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的“究竟应该教给孩子点儿什么?”是当前教师和家长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孩子们的现状,他们拥有的是什么,最缺乏的又是什么,他们最缺乏的就是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的。现代的孩子们(限定为条件优越的大...  相似文献   

8.
儿童世界是一个美丽的王国,童心是人世间最透明的场所。一方面,我们对儿童赞美不止,对童心向往不已,现代人梦想做回孩子,然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竞争的惨烈已经蔓延到孩子的世界,当下的孩子日益失却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在这种情势下,儿童文学的价值因此而突显。呵护童心,保留童心,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相似文献   

9.
孩子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在这个伟大的地球上,最真实的还是孩子;而在这个广阔的宇宙里,最智慧的,依然是孩子。孩子们永远是美丽的,永远是天真的,永远是充满希望的那一群。孩子们是祖国的春天,他们就像那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孩子们的梦想充满了绿色的向往,越千山,跨万水,不可阻挡;孩子们的眼睛里孕育着蔚蓝色的渴望,那是对美好明天的期盼;孩子们的心是透明的,时间是彩色的画笔,把它涂上绚丽的光彩。知识的鱼儿爱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畅游,思想的幼芽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快乐成长;这里有白云朵朵,这里有鸟儿的欢歌…  相似文献   

10.
应飞 《家长》2003,(Z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未来苦心经营,设计了各种“神童方案”“成长方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作为家长,不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其个性、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就不尽相同。这一代孩子所面临的时代,既是幸运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未来他们在选择职业的同时,社会也在挑选他们。这需要孩子具有较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家长事先给孩子设计好未来的方案,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案去…  相似文献   

11.
父母最难过的事情之一,就是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欺负别人,父母的心情又很复杂:有些父母可能会窃窃自喜,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强者,这个社会正是适合强者生存的世界;另一方面,父母又担心,孩子如此好斗,将来会不会是个麻烦呢?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团队,父亲应该是这个团队的“首席执行官”,是家庭的领袖,同时,也是为孩子的青春期成长“擎大旗”的“领旗手”。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爸爸应该尽早成为孩子信赖的靠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亲们越来越忙碌,在有些家庭中,养育孩子成了母亲的“专利”,所以,许多孩子完全在“女性环境”中长大。当孩子跨入青春期,母亲难于招架,父亲才不得不被动“出场”,因而,有的父亲就扮演着“打人机器”和“消防队”的…  相似文献   

13.
学习的目的     
之涵 《云南教育》2005,(5):37-37
老师上课教授,让学生自己看书、复习、做作业、考试……。这些手段的目的都不是让孩子非得知道这些知识,而是让孩子亲自体会接受知识、学习本领的一个过程,是让孩子慢慢有“自学”的本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也是孩子将来最受用终身的。  相似文献   

14.
以前朋友间聚会,父母一句话,转天全家老小就出现了。不知什么时候,父母开始犹豫,先是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看看孩子的安排,即使就是为了孩子搞的聚会,也要看他喜欢否。局外人一定会问怎么回事,回答常常是:“等你的孩子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大?多大?一般我们讲的是孩子的少年期转入青春期,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似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身像一个雷达,随时可以测试出任何使导航中的父母失控的最有效方式。对于父母,这是一段最伤心、最难以忍受的时期,就如美国一位教授所描绘的:父母最爱干净,而孩子却一定要把自己的房间搞得…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是离不开父母亲人爱的滋润,情与理的哺育洗礼的。在家庭——人类社会这个最基本的组织单元中,父母营造了孩子的生命,双方血肉相连、唇齿相依,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生命依托。作为家长,做父母的不仅担负着为孩子提供一定物质生活保障的任务,同时又负有对未成年孩子培养教育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最重视的是育智,而最容易忽视的则是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其实,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他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  相似文献   

17.
教学活动本身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的严厉和严格的要求相结合。”一个好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温暖着孩子的心灵,照亮着孩子前进的道路。教育根植于爱,从奉献中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爱是触及孩子心灵的琴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人说,师爱同于母爱,但又超越母爱。因为师爱不仅仅是爱,而且还是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所以它的分量就更重。很多学生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和日子里,往往把班主任当作自己最想依靠的人,最可亲近的人,最愿意倾诉的人。很多孩子心中的偶像和榜样,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人。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12,(16):17
子在渊在2012年5月30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不知道是因为现在的大人太过于忙碌,停不下脚步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还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过娇嫩,被娇宠得根本不知道还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这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被忽视了。每到儿童节,家长都为如何陪孩子玩而伤透脑筋,  相似文献   

19.
一、不要过多地对老师提要求许多家长在送孩子学画的时候,喜欢对老师提一些要求,最常见、最笼统的就是:“老师您多为孩子操点心工作为教师操点心是应该的,关键是怎么操法。学美术跟学一般的技能不同,如果孩子的悟性达不到教师操心的起点,这心是没法操的。教师只是起启发点拨作用,艺术能讲出来的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好多感觉的东西是很难讲出来的,只能靠孩子自己去感悟。如果这个孩子在学画上先入为主,之前接受了简笔画的教育,习惯了老师画一笔,孩子跟着画一笔的被动教育方式,这样的孩子就更难教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惠及了最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最大的民生,让每个适龄者都能够接受优质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和文明的标志。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公平。人的先天素质、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等等都各不相同,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向往,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但这不是不公平,只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管这种差异性如何,适龄孩子能否适时享受教育却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如果因为孩子的出身地域、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