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反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要反对以西方文化的“和谐“观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多种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荡中,要保证我国本土文化的安全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对"政治多元化";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反对"经济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多元论";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真理多元论"。  相似文献   

3.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主要讲"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针对思想文化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问题,教材的辅助文--"专家点评"做了这样的表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地位等级或分层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为两种情况,一是市场竞争造成,二是受政治和政府分配决定.在如何评价高等学校的这种地位分层状况的问题上,有着多种看法和分歧:"英才统一论"、"平等统一论"、"英才多元论"和"平等多元论".  相似文献   

5.
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及其泛滥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斯拉夫"实践派"思想家主张的"实践哲学"曾一度在南斯拉夫理论界居支配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及其在前南斯拉夫陷入社会危机、动荡、以至最后解体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以铁托为首的南共联盟何以未能从根本上遏制住这种"实践哲学"的泛滥,说明执政的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要明确其指导地位得以体现的基本标志,即马克思主义为执政党所选择和认可;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追求和信仰;为理论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同;能够主导社会价值,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二要认清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的巨大挑战,即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停止,甚至有日趋激烈之势;东欧剧变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形势的深刻变化造成了人们思想的迷茫和混乱,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基础.三要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本方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提并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可动摇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作了重申,并把它作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首要前提和内容.200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又提出,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三个"着眼于",其中第一个就是"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和精神,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出现了各种否定和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思想,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真正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基本原理与个别结论、理论与实践、一元化与多元化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理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淡化意识形态"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这一思潮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成为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障碍.应对这种错误思潮,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