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旗县山陕会馆是一件反映清代商贾文化的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瑰宝。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建筑中保留的各种组建、雕刻、绘画等艺术精品中的崇儒、信佛、敬道印痕进行分析,探讨清代商贾思想领域儒、道、佛的三家思想之融合。  相似文献   

2.
权德舆 ,中唐文坛诗文创作大家 ,韩愈等人对其评价甚高 ,并推举其为中唐文坛的“盟主”、“宗匠”。今有《文集》五十卷存 ,其中诗十卷 (含赋三篇 ) ,各体文四十卷 ,规模与韩愈文集相当。读其诗文 ,可以发现其思想成份比较复杂 ,儒、释、道三家兼而有之 ,三者之中又以儒为根本 ,去沟通、融汇释道。  相似文献   

3.
翟玉肖 《文教资料》2007,(25):50-51
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会,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途坎坷仍持志不改,又由于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旨、融合儒法等家思想的汉初集大成之作,其教育目的也体现了这一"以道统儒"的特点。其"主道员"、"臣道方"的教育等级论对君主和人臣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期望;其"返性""去载"的教育目的论基于道家人性论的立场,借鉴儒法等家的学习思想,提出培养不同类型的、为维系统治和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的教育目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他在哲学理论上,提出"因时以变"、"因革并施"的观点;在<德行篇>中提出治国必以法为准绳,也就是法治.但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一派.如<何子二篇>,就是儒法道三家的混合体,但中心思想是向帝王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方略.  相似文献   

8.
儒服分广义的儒化服饰与狭义的儒家服饰。狭义儒服并非虚无,也非学派制服,"孔子不知儒服"的实质是儒家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辨证思考,体现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它象征三代文化,是表达儒家思想的工具。它用高冠、宽衣长袍、方履等符号,象征"以道得民"的儒家特色,强烈暗示儒家与上古巫史文化的关系。儒服还象征了"中正平直"的思想内涵。儒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特定场合提倡。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1):103-108
乾隆帝继承了先辈"崇儒重道"的文治理念和文化政策。乾隆朝以"崇儒重道"为文化政策的核心,开展了"尊礼先师"、崇尚儒学、"涵儒教化"、纂修儒典等一系列广泛的文化方面的儒治实践。乾隆朝"崇儒重道"文化政策实际践行的效果和影响在掩映之间被虚虚实实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在国家大典、文治规模上,"崇儒重道"可以说贯彻始终;但与此同时,绝多的以儒治国思想的精髓却没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政权的骨髓当中,发挥它被预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