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解读: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独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历史人物,载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之中。文中记述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有勇、有志、有谋,可他却一直没有受到郑文公的重用。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以“莫须有”的罪名围攻郑国。在大军压境,郑国局势十分危急之时,烛之武受到推荐,前往游说秦伯退兵,以解郑之危急。烛之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夜缒而出,去见秦伯,分析利害,比较得失,利用秦晋之间存在的矛盾机智论辩,慷慨陈词,既有形势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终于离间了秦晋之间的关系,使两国先后撤军,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从这一游说事件…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简洁明白的语言抒写复杂纷繁的情节过程,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  相似文献   

4.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以三寸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何许人也,以年老体弱之身,能在国难当头,凭一己之力,巧妙化敌为盟,最终做出一番救国存家的伟业。关于该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记录的只有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主人公烛之武也历来为人称道。的确,保全郑国,烛之武功不可没。但退秦存郑绝非单凭烛之武一张巧嘴就能做到,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还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6.
潘林章 《现代语文》2013,(11):54-5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选入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两篇经典古文。《烛》篇中秦晋围攻郑国,城破国亡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化解了一场弥天大祸。《鸿》篇中刘邦身陷敌营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即身首异处。经过一番波澜起伏、紧张激烈的交锋之后,最终全身而退平安归寨。  相似文献   

7.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必修1)的经典课文,其主要内容是写烛之武讽劝秦伯与晋“解盟”而与郑国“结盟”。故事性强,言语精简,深受众师生的喜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们这样的提出疑问:老师,这篇文章如此讲究精炼,讲究用字,可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像《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那样,来个“烛之武说秦伯”呢?  相似文献   

8.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一段历史公案,主人公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凭口舌"退秦师",力挽狂澜,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每每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对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劝谏词),总是乐此不疲,且深感语言的力量和韵味真是"妙,不可尽言"。一、巧妙开场"意"深长面对临头的大祸,沉勇、智慧的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  相似文献   

9.
高章元  王彬 《学语文》2011,(4):23-24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郑国老臣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围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秦伯是聪明人,他听懂了烛之武的意思,所以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之后显得非常高兴。秦伯绝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高兴,而是因为已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而且郑国降秦不降晋,那更是符合秦国的利益,秦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胜利者,秦伯能不高兴吗?降秦不降晋也是郑国损失最小的最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临危受命,深入虎穴,仅凭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对秦伯展开了一场攻心战,最终旗开得胜,扭转乾坤。纵观全文,寥寥百余字折射出的不仅是烛之武过人的胆识,更是他那高超的说辩艺术。  相似文献   

12.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13.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在秦晋合力围郑,郑国无力抵抗即将灭亡之际,烛之武以其卓越的胆识、敏锐的时局把握成功地游说秦国退兵进而解除郑国之围的故事。其中烛之武的讲话艺术历来为人称道,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堪称经典。但让人叫绝的不仅仅止于此,文中细节的描摹与展示更是意蕴丰厚、耐人回味。透过细节,作者描绘了一幅群雄并起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繁复杂的利害关系图,塑造了灵动活现、血肉丰满的  相似文献   

14.
人因事而存,烛之武以其犀利的辩辞而名垂千古,是一个舌灿莲花、诮弥战争于无形的有勇有谋的辩士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必有其美学价值。因教学的关系,查阅了散见于《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东》)等书籍中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对原文也进行了反复阅读,一个疑问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烛之武出使秦国呢?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必修1)的经典课文,其主要内容是写烛之武讽劝秦伯与晋"解盟"而与郑国"结盟"。故事性强,言语精简,深受众师生的喜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们这样的提出疑问:老师,这篇文章如此讲究精炼,讲究用字,可这  相似文献   

16.
烛之武为何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入选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一般论者都认为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是因为他能言善辩,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君退兵,苏教版语文教参就是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其中的记言文字,有不少是出使它国的史臣专用之辞,这类文字,典而美,博而奥,婉约有致,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这些辞令作用非常:有的一言丧师,有的片言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典型的一例。秦晋两国军队联合入侵郑国,兵临城下,在此危急关头,郑文公接受佚之狐的建议,面请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兵。烛之武却马上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委婉地暗示自己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老了,更不愿意再找麻烦了。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则含蓄而坚决地发泄出其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腹委屈牢骚,也吊足了郑文…  相似文献   

18.
依照儒家观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伐才符合道义,但在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儒家认为:"春秋无义战"。照此观点,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晋侯、秦伯围郑"之事,就是一件不义之事,而细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主要人物在义与利的天平上的不同抉择。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利害,代表郑国让渡了部分国家利益,才劝退了秦军;在更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秦伯背信弃义,"弃晋如涕唾",摇身一变,成了郑国的盟友.  相似文献   

19.
<正>晋秦围郑,却围而不攻,其目的是以武力威慑的手段逼迫郑国调整外交政策:与楚国断交,只保持与晋的外交关系,即迫使郑国加入晋秦军事集团;晋秦并非真的要灭郑国,郑国有惊无险,这是《左传》中的"史";而对烛之武的言行及其结果的记载,做了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点的文学性夸饰和虚拟,这是《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20.
刘书芳 《现代语文》2008,(12):42-42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们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尽管《左传》在描写和评论中带有左丘明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但正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所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两人在评判事理上有着相似的标准。因此,《左传》中对人物、事件的评判必然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鲜明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