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其意义的理解及灵活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诸如课堂上学生既观察、比较,又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可在练习中,学生依然频频出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魂”.事实上,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和应用.那么,教师应如何揭示这一“灵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的所有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是教师公开课的易选课,我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乘法分配律”的三个“最”:最特殊,唯一含两级运算的定律;最难,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思维程度最高的定律;最多,乘法分配律对应习题出现频率最高。那如何上好这一课呢?学校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效率检测”的教研活动,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研究。下面,笔者结合三位教师运用三种不同的引入方式谈些个人体会,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一、“乘法分配律”教与学的现状“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三大运算律之一,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包含单一运算相比,乘法分配律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思维含量较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运算律。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很难,差错很多。因此,有许多学生很怕简便运算。这很令教师困惑:原本可以减轻计算负担的乘法分配律为何却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是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相关内容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如何突破难点?在思考如何改进乘法分配律教学之前,我们先从教与学以及教材这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1.师生对出题 教师出题目的一部分,学生根据要求出题目的另一部分。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上,我安排了如下“师生对出题”的练习。  相似文献   

5.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简便运算定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简便运算的难点。难在哪里呢?解读学生的错误,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出现类似a伊(b垣c)越a伊b垣c这样的错误,看似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两种简便运算,实质上是学生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乘法分配律的"神",忽视了对乘法分配律最本质意义上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经历探  相似文献   

6.
<正>“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运算定律》单元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脱离具体情境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难以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何基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呢?  相似文献   

7.
在“运算定律”教学中存在“学生简算技能熟练而简算意识淡薄”的问题。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通过“对过往教学的反思”和“对数学原理一致性的分析”,构建乘法分配律“原理一致性”的结构关联路线,将乘法分配律置于“数与运算”主题的大结构中进行整体考量、整体设计与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在结构关联中体验与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从而达成对“数与运算”主题原理一致性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期周万昕老师的《人文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巧妙结合———〈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一文,觉得有些地方不妥,在此与周老师商榷。该文主要讲作者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学习“乘法分配律”。如从“6×18 6×7=6  相似文献   

9.
乘法分配律是多位数乘法和有关简便运算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学代数中“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因此,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卞恩鸿 《河北教育》2008,(10):22-22
“运算定律”又称运算律,通常是指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数学计算时运用的规律。“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五种。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新授课时,十分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口述训练,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现将其教学过程简介如下。1 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堂课,我们都来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相似文献   

12.
最近,县实验小学姚娟老师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课,内容是“乘法分配律”。我们听后,认为她在这节课中不仅加强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教学,而且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仪学生学得主动。现将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介绍如下: 一上课,复习八道口算题。(略)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条新的乘法运算定律,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6页看例7,仔细地看这幅图,并思考两个问题:①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②这幅图上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相似文献   

13.
在经过五组式题[如123×4 123×6与123×(4 6)等]的计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然后揭示出“乘法分配律”。接着安排两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二是教师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在教学时,由于教师的失误而引发了学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八册第19、20页例6、例7。二、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初步学会正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改为“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形式,使某些计算简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的所有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是教师公开课的易选课,我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乘法分配律"的三个"最":最特殊,唯一含两级运算的定律;最难,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思维程度最高的定律;最多,乘法分配律对应习题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新世纪《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第56页)。 背景说明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一,运算律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恒等式,是对原来的算式进行恒等变形,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运算本质的把握,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灵活简洁的运算能力;其二,相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言,乘法分配律变化比较多,  相似文献   

17.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枣庄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授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连声赞叹.尤其是孙景权老师讲述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到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也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颖,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数学小笑话《乘法分配律》引入新课.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在“姓名”栏里写着: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的.”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这样写呢?”“老师,您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嗯,是呀……那你这是用的什么?”“乘法分配律.”老师恍然大悟.在这个环节,孙老师通过数学小笑话引入新课——乘法分配律,对初步预习过的学生来说一定会哈哈大笑,对没预习过的学生也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正>"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乘法分配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以练促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理智选择。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一课两次试教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的又一个运算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较难理解,学生在运用其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乘法的意义出发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将是我们教研团队研讨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中的三大运算律之一,它有效沟通了乘法与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思维含量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包含单一的运算相比,乘法分配律中含有两种运算,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与特殊结构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认知障碍。那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窠臼呢?笔者撷取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