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学创作中使用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以有限视角观察事物,既可增强事件的真实感,引导读者进入故事,又能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述者本身,产生间离的美学效果。笔者试图从叙事角度入手,从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和有限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视角理论在《废都》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而《园会》是其较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将选择性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两个方面来解读《园会》,从而揭示叙述视角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意义和增强审美效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美国"南方文学先知"的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其作品绝少有赞美与歌颂,大多数都充斥的是暴力死亡,常以突如其来的暴力与死亡结尾.在她的著名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奥康纳巧妙地将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各种宗教原型及宗教伦理观融入小说的具体情节中,现通过《好人难寻》中大量出现的宗教情结与怪诞的哥特式写作手法来探析其隐喻和象征意象,以揭示小说深刻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小说《吉姆爷》多视角下的人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聂伟大的实验小说家之一,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往往把艺术创新和人物的道德发现完美的结合起来,小说《吉姆爷》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说明康拉德在《吉姆爷》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多个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有限视角,从而成功地从不同层面、多个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的天性及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6.
《牺牲》通过多重视角叙述了一桩性侵案引发黑人民权运动的过程,揭示了黑人弱势群体的无助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复杂性,体现了底层黑人群体独立自我的觉醒。在有限全知视角叙述下,这起性侵案调查变成了博取同情的媒体狂欢。作者对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记录,揭示了事件发展的原因并体现了追寻自我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出色的文体学家,凯瑟琳.安.波特在中短篇小说中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技巧,尤其是每篇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有限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恰当使用使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波特带来了如潮的好评,波特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角度出发,解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探究好人难寻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她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类的灵魂而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虔诚的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极度关注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指出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与心灵的异化。本文通过浅析《好人难寻》中暴力和死亡所体现的荒诞世界,突出最终得以重建精神家园的宗教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简介作家生平,并从人物性格及社会背景等两方面简析了其代表之作《好人难寻》。  相似文献   

12.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迸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公认的文体家。作为现代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波特敢于打破叙述者对人的内部和外部只能做同步描述的传统全知叙事模式,另辟蹊径,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尤其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视角越界的运用使她的短篇小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表现效果。短篇小说《失窃》虽然情节简单却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分析《失窃》的叙述视角有助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叙事者无言“展示”背后的深层含意。  相似文献   

14.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女作家提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  相似文献   

15.
弗兰纳雷·奥康纳面对死亡的情感宣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特有的生花妙笔创作了一系列情节生动、怪诞,常以暴力和死亡结尾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就是她的代表作,评论家们对此评论:她在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文本中的情节和意象是其宿命论的外在表现。事实上,由绝症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和绝望,使她对现实的病态与卑俗以及生命的意义有着特殊的敏感,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其面对死亡的一种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10,(13):160-160
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人物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经典之作《好人难寻》,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去年,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全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60年唯一的最佳小说奖。  相似文献   

17.
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作者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并利用叙述者的可靠和人物的不可靠之间的张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了苏珊的主体意识,有力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所标榜的理性对女性思想和言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中、短篇小说用其尽善尽美的语言文字对真实的人类生活进行阐释。文章对波特的短篇小说《绳子》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变换叙述、修辞手法和开放式结尾来浅析她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从而得到小说所揭示的生活含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探讨模糊限制语在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的人际功能。通过对小说情态资源的研究,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有助于对小说人物形象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