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我6岁那年,母亲死了。我清晰地记得,母亲临终前,眼角挂着一滴泪。那滴泪在秋阳下抖动着、闪烁着,含满了牵挂。  相似文献   

2.
母女情深     
任熙平 《老年教育》2007,(11):32-33
母亲8岁丧母,中年丧夫,最疼爱的小儿子又因病夭折,似乎人间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她的身上。无依无靠的母亲,却用孱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个无风无雨的家。她给人家做布鞋、打零工,含辛茹苦地养育哥哥和我,还供我们读书。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母亲为了多挣工分,总是第一个下地,最后一个收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真情呼唤     
父亲——我心中的痛 我母亲叫王云翠,在吉林市政府工作。父亲叫夏延吉,在沈阳铁路局桥隧队工作。工作地点在吉林市,后来被调到湖南。关于他的情况,我是从亲戚们口中点点滴滴地了解到的。亲戚们说,母亲是为了她的家庭才舍弃了父亲。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南瓜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把90多岁的母亲从乡村接到城里居住,临走时,嫂子开玩笑地对母亲说:“乡里生活差,让您小儿子去给您换换肠子吧!”母亲笑笑:“一家人别说两家话,我去叫他孝敬一阵子,很快就回来,别忘了给我种南瓜!”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电话     
变媖 《家庭教育》2008,(3):44-45
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早上叫我起床。因为我一向喜欢睡懒觉,所以十几年来,每一个早晨都是在母亲温柔的呼唤中醒来的。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能不靠闹钟就能那么准时地醒来,而我,因为有了母亲,从来不用担心上学会迟到,也就睡得特别踏实。  相似文献   

6.
马际娥 《家庭教育》2007,(10S):30-31
有这样一位母亲,生活节俭,但对自己7岁的儿子却有求必应。有一次,母亲带儿子到公园玩耍,儿子看中了一瓶包装精美、近10元钱的饮料.母亲二话不说就给儿子买下了。儿子喝了几口不愿再喝,口干舌燥的母亲刚拿饮料送到自己嘴边,儿子就气冲冲地过来夺过瓶子摔到地上,并高声尖叫:“这是我的,不准你喝!”[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艾美丽 《成长》2006,(2):35-36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察觉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如母亲。我们姐弟4人有什么事征求父母意见,母亲总是第一个发言,然后就拍板决定。即使是问父亲,他也会说:“问你妈去。”时间长了,我们不会再去问父亲,都是直截了当地向母亲汇报。  相似文献   

8.
啥时再回家     
大年初六的早上,我又背起自己的包准备上路了。母亲站在路口,不转眼地看着我,嗫嚅着嘴唇。半晌,她用颤抖的声音问我:“孩子,啥时再回家?”这句我听了许多次的问话,却让我一下不知怎么回答。  相似文献   

9.
三十一年前,在那个穷山沟的暖土炕上,上天将我送给了一位普通的母亲,同时也将一份伟大的母爱赐予了我。母亲识不得几个字,从未对我们兄弟的学习做过任何指点,只是无声地将对文化的渴望和期盼注入点滴的生活之中。难忘每天清早妈妈端到枕边的那碗鸡蛋面,难忘村口她为我整衣襟时那双皴裂的手,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阅读》2008,(10):47-47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广州工作。半年后,母亲从湖北老家赶过来看我,并为我带来两件新织的毛衣。母亲的手很巧,小时候,我最喜欢穿母亲织的毛衣,又暖和又美丽。可如今的我,已经被广州改变成一个时尚优雅的女孩,平素与公司里那群爱慕虚荣的女孩在一起,谈的全是香奈尔、STYLE、宝姿等名牌。母亲手织的毛衣,我再也看不上了。我怕败了母亲的兴,只委婉地告诉她:“广州天气热的时间比较长,穿毛衣的机会少,你以后就不要再为我织毛衣了。”  相似文献   

11.
杜怀超 《师道》2005,(4):50-50
雪白的浪花从遥远的山峦里汹涌而来,一层层地,犹如翻动着母亲的人生课本。蜗居在遥远的都市,眺望着家乡的浪花,一刹那间把我淹没在大苦大悲大爱的母亲生活课里……  相似文献   

12.
母女情结     
我和我母亲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默契和相互感应,这使我们牢固地联系在一起。14年前,我住在印第安纳州埃文斯维尔市,离我母亲——我的知己,我最好的朋友——800英里。一天早上,当我在静静地沉思默想时,突然感到急需给母亲打个电话,问问她是否安好。开始我有所犹豫,因为我母亲教小学四年级,清晨七点一刻去电话会打破她的常规,使她上班迟到。可是有种说不清的东西迫使我给她打电话。我们聊了三分钟.她叫我放心。她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13.
再婚与养老     
辛玲 《老年教育》2010,(10):31-31
蒋老师是我的邻居,一天,在楼道里碰见,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母亲再婚了。蒋老师的父亲两年前去世,母亲一直和她住在一起。虽然她很关心母亲的生活起居,也经常陪母亲聊天,但母亲始终提不起神来,做什么都没太大兴趣,好像换了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荔枝》案例:(大屏幕出示文中母亲吃荔枝时的片段,生找出母亲吃荔枝时的动作。)师:母亲吃荔枝和我们平时吃荔枝有什么不同?生1:母亲吃荔枝时是“不停地抚摸“”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可见荔枝被母亲托在手里端详了许久,像是在端详一件珍贵的工艺品。而我每次都是把荔枝剥开后,根本不去看,一口就吞了下去,像个馋猫。生2:我每次吃荔枝总是不经意地把皮撕破,而母亲是“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那样轻柔,好像怕把它弄疼了似的。看来,荔枝在母亲眼里显然是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生3:我吃荔枝时是剥开皮捏起来就吃了,而母亲…  相似文献   

15.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直到90岁高龄,才到石家庄我二姐家度过了她最后的四年。母亲是我在世界上最亲的人,每当想起她,一种温馨、留恋和孤独交织在一起的奇怪感情,就笼罩在心头。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布鞋     
古保祥 《陕西教育》2005,(10):52-53
小时候,我一直喜欢穿母亲做的布鞋。在那时,它一度成为我炫耀的资本,因为,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儿赚母丑     
我的母亲是容貌丑陋的乡下女人,刚刚懵懵懂懂时,我就知道遮丑了。我不同母亲一块儿上街,喊在田里劳作的母亲回家时,我只是很快地跑到她的身边,低低地朝她喊一声,便飞快地,独自一人跑开了。  相似文献   

18.
感悟幸福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母亲怀胎十月的肚子里安祥地出生,沐浴着和平年代的雨露阳光茁壮地成长。幸福而烂漫、自由而快活。直至今天,生活中没有硝烟,日子过得很安逸;空气中没有污染,身体健康有保障。  相似文献   

19.
母亲在市场里给别人补鞋,我每天中午放学后都去给她送饭。有一件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天,我中午没事干,便在母亲的摊前坐了一会儿,打发时间。一股清香的气味飘了过来——位眉清目秀的大姐姐从市场的门口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谎言     
有时候,谎言也挺感人的。母亲曾经说过一次谎,现在仍然让我一次次想起,又一次次感动。那是临近高考的日子,我信心不足,显得有点紧张。母亲一边节衣缩食地为我改善伙食,一边不断地安慰我,告诉我许多朴素的道理。但我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我毕竟是母亲的希望呀,我不能功亏一篑呀!一天,一向不信奉鬼神的母亲突然对我说,邻村来了个通晓古今、占卦算命远近闻名的“神汉”(这事我略知一二,且将信将疑),要给我的“前途”占上一卦。母亲去了一个上午才回来,而我也在家忐忑不安地等了一个上午。一踏进家门,母亲就满脸笑容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