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信仰与敬畏     
邓琳 《中文自修》2010,(1):50-50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沉默于一花一石中的生命也是拥有喜悲,  相似文献   

2.
被沈归愚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的乐府《孔雀东南飞》,长357句,1785字,全诗用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期间用了好多与“说”同义的有关动词,如“白、启、谓、告、语(言)、云、论、谢”等。在本诗中,它们的含义与“说”基本相同,都有“告诉”“陈述”的意义,但在古汉语中,它们的内涵意义、使用范围、句中位置、谈话对象、轻重程度乃至感情修辞色彩,都有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历史人物序》中说:“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写成小说。在几篇短篇小说中,我处理过孔丘、孟轲、老聃、庄周、秦始皇、楚霸王、贾谊、司马迁……” “处理者”,艺术处理之谓也,亦即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从作者塑造形象的对象看,除楚霸王之外,其他人,不是学问家就是政治家,一句归宗,都是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思想深邃,各成体系。真实地刻划这些人的思想性格——古人的心灵,充分地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显示出双重的时代性,是郭老历史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5.
中师文选第一册(人教社版)《氓》诗中第三节有这么两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将此句注释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中师文选教参(人教社版)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认为,将“说”的两句解释为“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都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说”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说”。现代说话的“说”,古人在文章中用“曰”、“云”、“语”、“谓”等表示。在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6.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7.
有句俗语说得好:“人配衣裳马配鞍。”服饰是人的身份、性情、风度、处境的表现与标志。中国古代画家画人物,“头脸儿”是最需下功夫的部分,其次便是“衣纹”。善于绘画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非常重视人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研究者德斯特在分析小说人物时,说过一句值得深思的话:“小说家的功能就在表现内心最深处的内在生活。诸如“一些纯粹之热情,如梦想、喜乐、悲伤和一些不便出口或羞于出口的内省活动”,表达此一浪漫或神秘的人物面也是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实际上这也是对“文学即人学”这个命题和对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原理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福楼拜在评论乔治·桑作品时曾说到,“书里的人物个个好,但是没有差异,没有弱点,读者同样会丢开了的,他看出这个不合乎人性,我相信艺术,这种叙述故事的特殊艺术,只由于性格对立而有价值……。”(《福楼拜和乔治·桑的文学争论书信》)小说家因触及人物  相似文献   

9.
“韵”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指琴声的馀音,并将原属音乐领域的“韵”范畴引入诗歌领域,即声韵之于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的重要意义.魏晋品藻人物的“韵”范畴或谓风度、或谓性情,义虽歧出,然皆指抽象精神.此时“韵”范畴还被迁延到评价书画美以及超越音韵学层面的诗文美.初盛唐偶有论“韵”,但大都指人之风韵;直至中晚唐诞生了新的审美趣味,其诗学内涵才被挖掘出来.经皎然和司空图诠释,“韵”呈现出“趣味澄复”的特点,于含蓄闲淡中求言外所寓的深层之意.司空图将“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并举,开启“韵味说”先河.  相似文献   

10.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主张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可贵的是,袁枚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抒情诗创作“以真达情”的特色,就是性灵说的一个表现。“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袁枚《答曾南村论诗》中有句云:“提笔先须问性情”。在袁枚的诗文论述中,“性情”与“情”是基本同义的。“提笔先须问性情”,首先肯定的是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在袁枚眼中,抒情是创作的根本目的,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12.
《柳敬亭传》中“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其门下”一句中的“马帅”,不是马士英,而是松江提督马逢知。贵刊今年第二期《(柳敬亭传>评注》中注为:马帅:马士英”。恐有不当。据余怀《板桥杂记》云;“敬亭善说书……盖优孟、东方曼债之流也。入左宁南幕府。宁南败,游松江(即云间)马提督军中,郁郁不得志,年已八十余矣。”又吴梅村《<楚两生歌>序言》中谓:“柳生近客于云间帅,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歌词云:“途穷重走伏波军,短衣缚裤非吾好。”关翌风《吴梅村诗集笺注》中,“云间帅”注“谓马提督”“伏波军”注则以上述《板  相似文献   

13.
房萌 《现代语文》2014,(10):141-143
元代文人乔梦符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道难》起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猪肚、豹尾六字是也。”陶宗仪对此解释为“大概起要美天!”开篇极言蜀道之难,感情强烈,雄放豪迈。并以此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古人用美丽俊俏的凤头来咏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起句就犹如一首乐曲的前比喻诗文写作的开头部分,因为文章的开头若是优美精奏,先把听众带入一个绝妙的境界,使听众心向往之,继彩,则会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如李太白之《蜀而深入之,而后沉醉之。同样,学生在作考场作文时,若能以凤头展彩,必能夺人眼球,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4.
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今之选注本,大都谓其中“大中丞”指“江苏巡抚”毛一鹭。如,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注此句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即指毛一鹭。……当时毛一鹭以副佥都御史为江苏巡抚。”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注文的表述亦与此近似。我们认为,称毛一鹭为“江苏巡抚”,实甚不当。  相似文献   

15.
一、因命名时的角度不同而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往往不同,因而构成的概念也就不同.《说文解字》;“犬,狗之有悬蹄者也.”“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段玉裁注:“有悬蹄谓之犬,叩气吠谓之狗,皆于音得义.此与后蹄废谓之彘,三毛聚居谓之猪,竭尾谓之豕同,明一物异名之所由也.”犬与狗是同物异名(或说狗是小犬,但总而言之仍是犬),彘、猪、豕也是同物异名.戈,又名“句孑”、“曼胡”.段玉裁于《说文》“戈”下注:“云‘句孑’者,谓其为句兵,取义于无臂之孑也.云‘曼胡’者,取义于曲处如颔领之肥大也.”  相似文献   

16.
赵兰珍 《学语文》2002,(1):15-15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这个中。宋朝的赵希鹄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鲁迅先生赞成这样的见解,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上述见解非常精辟,它告诉我们“画眼睛”不失为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种佳法。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一扇扇“窗户”,我们就可以窥见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窥见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窥见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鲁迅先生不仅是“画眼睛”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画眼睛”的行家高手,他在短篇小说《药》中、《伤逝》、《祝福》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17.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的《宋词小札》) 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引自《宋词小札》291页)  相似文献   

18.
《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借物咏志的名篇,它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做到言简而多姿,文短而曲折。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旨》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诀也。”绘画不喜平,为文何尝不如此,周敦颐深明此旨,他的《爱莲说》的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一一条线索贯全篇本文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一个艺术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竟出现了七次。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  相似文献   

1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