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目标模式和制度框架日益明晰。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必须依据国家与社会的实际不断更新。就当前来看,参与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开现代化进程中"超大规模社会"的既定背景,这不仅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政治参与的性质。公民政治参与的自身发展有其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充分肯定党内民主发展对公民参与示范作用的同时,也要从公民参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角度思考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炜 《华章》2010,(33)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为政治参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证,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文章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呼吁要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转型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巨大的社会转型,中国政治文明主体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传统文化中的"臣民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政治文明主体政治参与渠道比较狭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贫富不均,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制约着政治文明主体的成长和发展等.新时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应沿着如下路径发展:1.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加强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2.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把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多机会;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专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政治参与的社会引导;3.建构公民社会,包括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以法治精神构筑公民社会的理性规则秩序,促进传统"第三领域"的制度性变迁,完善公民身份与地位的自由转换机制;4.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深化改革,为政治文明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认知有发展但也有不足,文章通过对公民政治认知在公民政治素质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作用分析,提出只有加强公民政治认知建设,才能真正为公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和认知保障。同时指出,公民政治认知在公民政治素质建设中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点:公民政治认知是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石;公民政治认知培养是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知识基础; 公民认知建设有利于社会政治管理与政治生活的合理界分。  相似文献   

5.
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公民利益意识的觉醒、新利益群体的出现、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然而,政治参与制度不够完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政治参与的错误认识,也制约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参与制度、政治文化建设,重视政治参与实践教育,不断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学的公民教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发展背景下,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不断进行着此消彼长的转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整合、生存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基本特征。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也日趋多元化,主要包括:基于"学校—课程"框架的系统化教育模式、基于"社会—组织"资源的社会行动模式和基于"自愿—服务"的社会主动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生活,一种先进的政治取向。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政治文明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发展也是一种德性的渐进增长过程。政治文明的价值定位以实现公民个人自由、平等与幸福的生活为根本,其目标取向是民主的政治合法性、规范的宪政法治、社会公正与秩序的平衡、完备的公民权利及政府的有限性。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应立足于政治合法性与社会认同系统的培养,也必须构筑符合世界潮流的政治战略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稳定,但是背离客观条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章就政治参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问题、政治参与在政治文明进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问题和实现政治参与的路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尺度. 本文对新时期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及社会政治文明的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三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公民政治文化,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髓、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广泛、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力图在政治文明视域中对建国以来政治参与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政治规律,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取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公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社会主义公民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政治文化。公民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建立,更是一定社会政治社会化的结果。自觉的政治意识、理性的政治选择、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主动的政治认同是养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政治参与的研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国情,契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模式中,公民参与既是犯罪治理的客观必要,也是刑事政策科学化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要求。我国目前刑事政策实践中的公民参与,无论在参与的范围还是参与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完善我国刑事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在社会基础构建、意识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了解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及意义,科学选择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取向,合理地安排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骤与进程,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关键,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诸多问题.为建设一个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完善我国现有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9.
把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界定为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设定,更是现实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素,因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性和完善性。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政治解放所具有的核心内容。贫富分化问题与市场机制的运作密切相关,而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解决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终极价值密切相关,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政治发展的标准与尺度,也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