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激情引趣(展示目标)幻灯出示猴子图。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有一天,猴妈妈带着一大群小猴子到桃园去摘桃子。来到桃园,看到又红又大的桃子,小猴子们一个个口水直往下流,恨不得一下子爬到树上吃个够。这时,猴妈妈下了一道命令:“我们先摘桃子,谁也不许偷吃,摘完后大家要平均分着吃,你们说好吗?”小猴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于是,大家一起动手,不一会儿摘了满满一大筐。要分桃子了,小猴子们整整齐齐地排好队,等猴妈妈分桃子。猴妈妈拿着8个桃子对站在最前面的小猴子说:“请你把这…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4、85页商不变的规律及应用树10-例12。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并能应用这一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应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吧,我讲一段给你们听。孙悟空在花果山给猴子们分桃子,孙悟空说。“现在每个猴子分给6个桃子,吃3天”。猴子想,平均每天只能吃2个,便吵着说:“太少了”!“太少了!”希望一次能分多些。大圣灵机…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问题或事物叫求异。课文《小猴子下山》,说的是猴子扔了玉米摘挑子,再扔了桃子摘西瓜,最后又扔了西瓜追兔子,兔子跑了,结果空手回家。学生几乎众口一词地说猴子见异思迁,一无所获,说猴子笨。这时,教师先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教给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接着问:猴子的所为,除了说明它笨之外,还可以说明什么?有学生说,兔  相似文献   

4.
一天,长臂猴佳佳和一群猴子摘了许多桃子。猴子们都要吃桃子,长臂猴佳佳说:“慢点儿,解一道有趣的题目再吃桃子。”“什么有趣的题目?”猴子们说。“你们看吧!”  相似文献   

5.
一、在新课的导入中激趣 1.故事激趣。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兴趣盎然.全神贯注。“一天.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说‘90个桃子.20个人来分.每‘人分4个,剩余的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不相信,就列出了一道算式:90+20=9+2=4……1,  相似文献   

6.
猴子分桃     
(一)花果山的猴子真是调皮.一天上午,全山的猴子都在悟空大师的主持下念诵经文,却有几只调皮的猴子悄悄结伙溜出经堂,来到后山.你看它们准备干什么?只见它们一溜烟爬上一棵结满大红桃子的树上摘起挑子来.不一会儿,这群猴子就摘了一堆又红又大的桃子,来到后山的一个山洞里.领头的猴子说:“各位兄弟,今天这堆桃子我们平分,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即‘总数。猴子数一每个猴子所得挑子数’分桃.”一只猴子问道:“那怎么分呢?”大家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时一只猴子开口了:“我得1个和余下的两,剩下的你们再分吧!多的我不再要…  相似文献   

7.
颜凌 《青海教育》2006,(9):78-79
[片断一]教师:同学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看见大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先要回答几个问题。”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又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请写出这个数?”“半个。”“那半个该怎样写成数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相似文献   

8.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一、应用课堂导入的方法 1.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动听的故事、美丽的图画等,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创设情境是课堂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采用"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孙悟空在花果山准备给小猴子分桃,悟空对其中一只小猴子说:‘我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可以吗?’小猴子摆摆手说:‘不好,分得太少了.’悟空又说:‘不然,我拿出18个桃子,平均分给9只小猴,这样总可以了吧?’小猴子听了手舞足蹈,大声说好.这时,悟空在一旁也哈哈大笑了起来.你们说,谁更聪明呢?"在这一故事情境的引领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又能自然地引入分数特征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一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2只猴子分吃12个桃子,大猴子吃了桃子的一半,小猴子吃了剩下的一半,问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一位学生站起来答:半个。(这显然不对)老师示意他坐下,又叫了一位学生。生答:3个。老师点了点头:这回才对。这是一个极其常见的例子,答错了,你就先坐下,让别人来说。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寻找正确的结论。毋庸置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问题呈现】“12、13减几”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猴偷桃子”的故事:有一次,小猴子看见一个装着桃子的篮子,篮子里有11个桃子,结果小猴子嘴馋偷吃了6个,请问篮子里面还剩下几个桃子?(生答)小猴子觉得桃子特别好吃,就回家把家里的11个小伙伴一起叫上,下山去了。刚下山,它们就看见一棵大桃树,小猴子就全部跑到树上摘桃子去了。树上该有多少只猴子呢?(生答)不一会儿,就有4只小猴子吃饱了从树上下来了,请问现在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生答)  相似文献   

11.
一、提问彰显趣味性,使课堂活力四射 趣味性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说:“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让小猴子分桃,把100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大猴子,把10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相似文献   

12.
"乐园教育"的课堂教学旨在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乐学呢?通过六年实验,我们耒阳市蔡子池乐园教育课题组总结出了10种方式.1.故事式.就是运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或借用故事喻意,使学生乐中明理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师可以先讲八戒分桃子的故事:一天,八戒和两个小猴子采摘了312个桃子,八戒说要分着吃.他边说边分了起来:3人去分3,各得1;3人去分1,不够分;3人去分12,各得4.于是他给两个小猴子各14个,小猴子拿着分得的桃子走开了.八戒洋洋得意地说,俺老猪也沾一  相似文献   

13.
主动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主动学习能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发展学生的各种潜在学习能力。为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科的特点 ,创设多种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学数学就是要解决数学问题。有趣的数学问题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我们创设如下情境 ,提出问题 :有一次 ,孙悟空给花果山上的小猴子们分桃子 ,孙悟空说 :“每 12个桃子分给 6只小猴子吃。…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案例实录)一、故事引入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胜利归来,为表示庆祝,悟空特地从花果山带回一筐桃子(共18个)。因怕贪嘴的八戒独占,嘱咐八戒分吃这筐桃的13,沙僧分吃这筐桃的26,唐僧分吃这筐桃的39,八戒一听,马上跳起来,“不行,不行,猴子偏心,我老猪分得最少。”沙僧说:“师父最多,我没话说。”唐僧笑而不答。师:同学们,你们说,这样分,谁最多?生甲:八戒多。生乙:沙僧多。生丙:唐僧多。师:别忙,到底谁最多,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分一分。二、动手操作将准备好的三份桃子每份18个,让三个学生按悟空的分…  相似文献   

15.
智当小猴王     
一群小猴子来到桃园,看到树上的桃子个个饱满,又大又红,他们急忙爬上桃树,一起摘桃子。他们一共摘了1350个桃子,并且把这些桃子堆成了一堆。小猴子们看着桃子高兴  相似文献   

16.
花果山的桃子又丰收了,小猴子们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对小猴子们说:"给你们60个桃子,分给30 只小猴,怎么样?"贪吃的小猴们请求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显出十分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分给300只小猴,这下总该  相似文献   

17.
用多媒体出示这样一个画面:小猴子上树采摘桃子。师:同学们数一数树上一共有多少颗桃子?生1:5颗。师:小猴子会摘几颗?摘后还剩下几颗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用多媒体演示小猴子摘桃情境)生2:会摘1颗,还剩下4颗。生3:会摘5颗,没剩下一颗。(这时,屏幕上的桃树没剩一颗桃子了)师:现在桃树上一颗桃子也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呢?生:用“0”表示。师: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揭示课题并板书)师拿出一颗空盘子问:盘子里有几颗乒乓球呢?生4:没有一个乒乓球。多媒体显示出一个空旷平静的湖面后,师问:湖面上有…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在呈现矛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冲突,通过认知上的不平衡,激发探究欲望。实践证明:对于一波三折的知识矛盾,学生很有兴致迎难挑战;对于平淡乏味的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动力。例如在教“加法交换律”时,我在知识引入处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猴子,他对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3个桃子,晚上给你们4个桃子。”猴子都不高兴,  相似文献   

19.
在讲“商不变的性质”时,我给小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它的主人拿桃子喂它,并跟它商量供应的数量。主人问它:“一顿给你三个行吗?”(老师随手板书“3”“1”两个数)小猴子摇摇头。主人再问:“两顿给你六个行吗?”(板书“6”“2”),小猴子又摇摇头,主人又问:“那三顿给你九个够了吧?!”(板书“9”“3”),小猴子还是摇摇头。小朋友想一想,主人答应三顿给他九个桃子,小猴子为什么还不满意呢?儿童经过思考找出原因;虽然桃子数扩大了二倍、三倍,但顿数也跟着扩大了二倍、三倍,而每顿吃的桃子数还是没变(每顿三个)。这时老师在板书“3、  相似文献   

20.
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 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小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们说:“给你们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