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古诗词教学的关键词是什么?是"诵读"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似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的要求。是"讲读"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在不久前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正在"由大变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面对世界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巨大转变中,中国工人准备好了吗?"中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唐守忠用他的特殊"绝活"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学完《十三岁的际遇》后,有个学生举手提问。)生:老师,作者在北大不是已经整整生活了两年吗?为什么说"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北大呢?"既然熟悉为什么又会陌生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惊讶学生阅读如此之细心,如此之敏锐,我乘机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究竟矛盾不矛盾。)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难一》描述的"自相矛盾"是逻辑悖论矛盾,将其用作"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矛盾是误用,这导致逻辑悖论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的缺位。误用和缺位的语言学方面的原因是将德语、俄语中的"对立统一"等同于矛盾,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使得"自相矛盾"——逻辑悖论矛盾思想未入哲学和道德文化的主流,唯物辩证法"泊来"中国时只能以"自相矛盾"的语形来表达矛盾,而不能接受"自相矛盾"的语义。"自相矛盾"作为一种逻辑悖论矛盾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将其引进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使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和"自相矛盾"的双层含义,赢得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老师手拿一只鸡蛋,问学生:"能让这只鸡蛋走起来吗?"鸡蛋没有腿,怎么可能走起来呢?学生们想。老师说,如果能让鸡蛋走起来,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当然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学生们说。老师说:"鸡蛋孵成小鸡,成为小鸡的鸡蛋,不就能走起来了吗?奇迹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所以,不要把奇迹看成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奇迹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的。"说完,老师又问学生另一个问题:"一只鸡蛋孵成小鸡,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做到呢?"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大学教授犹大问他的学生亚当:"上帝创造了一切吗?"亚当勇敢地回答说:"是的,他创造了一切!""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吗?"教授犹大又问道。"是的,先生。"亚当答道。教授犹大继续说:"如果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  相似文献   

7.
据《信息时报》消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日前,浙江某中学行政楼大厅的LED大屏幕上打出了这么一句话。往年,该校的高考励志语多是一些常见的话,如"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今年,负责标语收集工作的陈老师加上了这条"没有高  相似文献   

8.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爸爸有小鸡鸡,我没有?" "为什么妹妹要蹲着小便?" "我想跟豆豆结婚。为什么不可以?" "妈妈也用尿不湿吗?" "为什么爸爸洗澡的时候,我不能进去?" "我是爸爸妈妈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吗?" 孩子经常会问一些让你头疼的性问题。问题的存在总是基于提问者的需要。孩子对于身体、性知识、性现象以及性别  相似文献   

9.
<正>开学的时候,常听到其他老师问我:"这届一年级闹啊?"我挺得意地回答说:"不错,这届一年级还是挺安静的。"这就是这届一年级给我的第一感受。好景不长,当学完数字,开始需要学生大量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不亚于六年级课堂的气氛,那种沉闷常常让我出现幻觉,难道他们真的是一年级吗?一、课堂上需要举手回答问题吗?"课堂上需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吗?让他们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产生这样两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知识不是  相似文献   

10.
椭圆是圆吗?     
"海水是水吗?"大家肯定会说,海水当然是水了。但如果这道题出在化学试卷上,那答案就是"不是"了,化学里水只包含H2O。最近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几何小天地"这一单元的"圆的认识"时,也遇到与"海水是水吗?"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前奏用星座测试着明天,用塔罗牌预试着未来,这是无聊的人才信的东西。"我们无聊吗?"妙妙问我。我笑着不语,这也许是一种神秘的暗语,信者则灵,不信者那自是娱乐。高三的人是坐在地狱仰望天堂,妙妙曾经痛下决心好好读书,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我笑着问她:"你还想在地狱呆着吗?"  相似文献   

12.
爆笑超市     
关于时间的问题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谁能出一道关于时间的问题?"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时候放学?"它怕水吗一位顾客挑中了一件猪皮袄,说:"这件猪皮袄我喜欢,但是它怕水吗?"售货员解释道:"当然不怕啦!难道你见过打雨伞的猪吗?"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生都是带着"句号"回家的,而美国学生都是带着"问号"回家的.中国家长会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会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难道中国学生真不会提问吗?为什么学生们不愿意问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前每讲完一节课,我总是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有没有问题?"听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问题。"我引以为豪,觉得这节课很成功。一天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以色列的孩子放学后,父母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问了老师几个问题?问住老师了吗?"而中国的孩子放学后,父母问的第一句话是:"作业做完了吗?有问题吗?"不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以色列的孩子和中国孩子的成长。如今处于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的以色列仍然可以说是很强大的,这和他们的教育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我意识到我错了。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到了小学问题变少了,到了中学更少了,到了大学几乎没有问题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教育研究者在北京选取了一个幼儿班、一个小学六年级班、一个高中三年级班,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儿,问那是什  相似文献   

15.
"你们真的没有问题吗?"这是美国一位教授对中国教师所说的话。近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国的一个教师培训团到美国参加一个教育培训,担任培训的老师是该学院知名的教授。他常常在讲课中问我国的教师:"你们还有问题要提吗?"很多次等来的是长久的沉默。一次课上,他对培训团的教师们说:"今天我们去听课。"说完就走了。过了片刻,教授  相似文献   

16.
美国某小学学习中国文化,教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一个学生:"你会把盘子里的大梨让给邻居男孩吗?"这孩子回答:"不会。"教师问:"为什么?"他回答:"他吃什么东西都会剩下,我如果把大梨给他,他会剩很多,那不浪费了吗?"  相似文献   

17.
失落?     
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一切,你还拥有未来。一个有太阳的下午。 "是你吗?" "嗯……"有点犹疑的声音。 "是我呀!" "我知道。……"接着半晌没有声音。 "下星期六晚上有《地心抢险记》,你能陪我一块去吗?" 话筒里传来的只有丝丝声。是有事?家长  相似文献   

18.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猫和狗,没有猪牛羊,这个世界会怎样?"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人们想象力的问题,尤其是在人类"创造"它们之前,这些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那么,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吃了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问候语之一,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最初的语义功能转变为礼仪功能,成为代表性的问候语。本文从这一问候语形成原因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剖析了这一问候语在现代社会逐渐消亡的原因,指出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程诚 《教学与研究》2018,(9):113-113
49.00元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仅仅是提供"援助"吗?"援助"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一带一路"真的是到处撒钱吗?该书作者程诚博士在八年的时间里游历非洲近十个国家、旅行数十万公里、调研了近百个中国企业项目,对以上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者可以说是中国的答案。进入新世纪,中国在对非交往中广泛使用以互利共赢为导向的"造血金融"模式,对西方长期执行而又效果不彰的"输血金融"进行了扬弃与超越,为"一带一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全球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