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加快溶解》是小学自然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各版本中均有此内容,苏教版安排在第五册《食盐哪里去了》一课后进行。此课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搅拌、用热水和把要溶解物质碾细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溶解快慢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有传播信息强、直观、形象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比语言字更生动有效,更利于学生的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主动的探求自然知识。我在教学第六电教手段具册第7课《怎样加快溶解》时,为了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到搅拌可以加快高锰酸钾的溶解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对用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数量相同的高锰酸钾这几个相同的条件较易理解,但对搅拌与不搅拌这一个唯一的对比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在一般的实验操作中肉眼是很难区分出谁的溶解速度快,谁的溶解速度慢,快多少,是怎样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成为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一、材料引起探究在教学人教版《自然》第6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教材中介绍了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1、搅拌与不搅拌;2、加热与不加热;3、研成粉末与未研成粉末的材料进行比较。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自己做实验:看谁的冰糖溶解得快。学生之间不同的方法相互沟通,最后学生经过研讨发现了最好的方法:先研成粉末,再倒热水,最后搅拌。二、质疑促使探究深入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例…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说明《怎样加快溶解》选自《科学》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 分析教材: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搅拌、用热水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碾细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自主经历探索溶解快慢的方法。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概括,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比  相似文献   

5.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溶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溶解的快慢,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溶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溶解的快慢,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们学生的能力不应该被低估!他们太了不起,对实验设计能做到如此严密,而且能相互分析补充使实验方案更加可行。在第六册第七课《怎样加快溶解》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提出的利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有位学生说:“往杯子中倒入灰锰氧,加上水,用筷子搅看溶解快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是《溶解》一课的第三部分内容,属于一个拓展活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在“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活动中初步了解了溶解过程。在“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活动中,通过观察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等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现象,更好地理解了溶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陈微刚 《科学课》2009,(12):35-35
有位老师在《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凭经验猜测加快糖在水中溶解的方法,然后再指导学生怎样做这三个控制变量的埘比实验。为帮助学生明白这三个对比实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结束,可能也是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应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一、教会实验方法。提高设计实验能力要教会学生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具体实验操作方案,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指导实验。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先教会学生对比实验的方法,即明确实验中的各项因素,如热水、搅拌、捣碎等,学会确定一个因素变化,如何控制其它实验因素完全相同。然后试着由学生参与设计怎样加  相似文献   

11.
一次教研活动,有位教师上了《溶解》这一课,在做沙子和食盐的对比溶解实验时,他让学生用筷子代替玻璃棒作搅拌工具,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很少听到“乒乒乓乓”的声响,更没有打破烧杯的现象发生……听完课,我好奇地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不用玻璃棒来做搅拌实验,难道学校的仪器室里没有玻璃棒?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学校仪器室里有玻璃棒,但使用起来太麻烦,还容易摔断,而筷子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它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品,用筷子来做搅拌实验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更用不着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强调什么,既方便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及现象,掌握其性质、成因,是小学自然教学的特点,也是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对比实验作为自然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从三年级开始,就逐渐运用于自然教学。作为自然教学中一种常用而又较为特殊的实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才能达到其目的呢?a.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实施方案。同其它实验一样,对比实验有其预期的目的。而较之其它实验方法所不同的是:对比实验是通过两组或多组实验的对比来检测实验构件中的某一项指标。如在第六册《怎样加快溶解》实验中,有三项实验指标———搅拌、水温、被溶解…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能使物质溶解得更快。2.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3.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知道通过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能使物质溶解得更快。2.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3.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中,如何落实自然教学大纲提出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教学要求,促使农村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呢?我们的教改实践证明: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农村小学生亲自参加创造性的观察与实验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充分发挥观察、实验活动多方面的育人功能,使农村小学生真正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以“启发引导小学生自行设计简单实验”为突破口,重点在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中进行了教改实验,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创造条件,给学…  相似文献   

16.
《怎样加快溶解》是《科学》实验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了肥皂这种常见易得又便于操作的可溶性固体物作为观察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在教学时,凭借教学自然课《怎样加快溶解》时的经验,我认为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科学的兴趣,我作了以下基本设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加快溶解的问题;学生讨论自己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加快溶解;然后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设计一个个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中,"尝"这种观察方法,因为既不安全卫生,又不利于科学习惯的养成,所以很少被老师所采用.但是在教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我发现使用"尝"的方法,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例呈现] 《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先通过猜测和讨论得出,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搅拌和加热.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衣服》单元以学生熟悉的“衣服”作为切入点,引出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探究的问题。教学内容都是和“衣服”紧密相关的,引导学生对《认识衣服面料》、《衣料的吸水性》、《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穿棉衣为什么暖和》等课题展开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去探究有关“衣服”的科学奥秘。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六年制四年级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分组实验感知现象 1.先将一匙较粗的沙子(沙子必须掏尽泥土)放入有半杯水的烧杯内,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几下静置。一会儿看到沙子逐渐沉到杯底,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沙子在水中沉降出来了。 2.将一匙盐放入盛有半杯水(最好是温水)的烧杯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盐粒慢慢降入杯底,与此同时颗粒渐渐变小。接着用玻璃棒搅拌几下,只见盐粒随水在旋转中越来越小,最后逐渐消失在水中。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盐在水中“化掉”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实验1、2发现,食盐在水中会“化掉”,沙子在水中会“沉淀”。  相似文献   

20.
《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中的两个实验改进如下:其一:课文第四自然段,其意思是让学生通过对灰锰氧放进水中的观察,得出灰锰氧放入水中是均匀分散的结论。学生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会说:水变红了;灰锰氧溶化了。但总答不上均匀分散这几个字。其原因是缺少比较参照物。我在教学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用搅拌好的鸡蛋放入水中(有沉,有浮,有的悬在水中)与灰锰氧溶液对比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很容易得出“灰锰氧溶液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