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语文八册第29课选有王维的《鹿柴》一诗。柴,课文未有注音,不少老师都教学生读为“chái”。上海市文改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第237号将‘鹿柴’也注为”“lú chái”。这是不正确的。“鹿柴”系《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辋川集》是王维编辑其在辋川别墅所作的诗而成的,全系咏写辋川一带景物的诗作。原集有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由是可知‘鹿柴’是辋川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小学语文第八册29课《古诗四首》中,第一首诗的题目“鹿柴”的“柴”字,应该读 zhài 还是读 chái?我们弄不清楚,特地写信向你们请教。此致敬礼石屏县大桥学区大他瓦小学杨文高杨文高同志:课文中“鹿柴”的“柴”,与砦、寨同音同义。“鹿柴”是一个村寨的名字,在今陕西省辋川一带,唐朝诗人王维在诗中描写了这个村寨的山川的秀丽景色。因此,这里的“柴”应读作 zhài,而不是 chái。此致敬礼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4.
[执教者]江西吉安县值夏小学曾一之。 [内容]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课《鹿柴》。师:《鹿柴》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王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晚年过着悠闲的生活。这首诗是他游览鹿柴这个地方后写的。“鹿柴”是地名,“柴”读zhài,是特殊读音。诗中的“景”读yǐng。学古诗要注重朗读才能体会诗的情景。现在请大家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放录音) [评]导语简洁。短短几句话交代了学习任务,简介了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提出两个字的特殊读音之后,强调了学习古诗要注重朗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维诗《鹿柴》一诗中的“鹿柴”是指地名。《康熙字典》指出:“柴,后人语讹转入去声,又别作寨。”此处该读作“zhài”,而不能读为“chái”。因为“柴”和“寨”是通假字的缘故。何谓通假字?简言之,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前者说明假借的原因,后者说明假借的原则。假借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或声母发音方法相同,或发音部位相同。如“被”通“披”,“被”的声母是b,“披”的声母是p。古代b、p属于统一声纽(即帮组),其区别仅在于清、浊不同,因此可以假借。第二种是迭韵通假,即两个字的韵部相同或相近。如“干”与“岸”的韵母都是  相似文献   

6.
导入意境体会感情──《古诗二首》教学谈江苏马宗群一、析题《鹿柴》诗题简单明了,教学时只要讲明“鹿柴”是地名,其中“柴”字读Zhai;不读chai就行了。而《宿建德江》一诗的题目就比较特殊,它是一个省略句,只点明了作者夜宿建德江,至于作者在建德江上看到...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道:“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惫懒”课文注为:〔惫bèi懒〕涎皮赖脸的意思。这条注释“惫”音注错了,“懒”未注音’大概认为它读lǎn吧,意义也不准确。其实,“惫”不读bèi,而读bài,《辞海》惫字条注为:惫  相似文献   

8.
古诗教学的五个步骤赵挚读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读准古诗中的字、词的读音及语句的停顿、语调。如,唐朝王维的《鹿柴》中的“柴”,不读chai,而应读;zhai(同寨);读《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应注意其停顿...  相似文献   

9.
小语第七册《古诗三首》中的《鹿柴》,是王维的佳作。诗人以恬静愉悦的心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鹿柴附近的茂密山林在夕阳的馀辉返照下的幽静景色,寥寥四句二十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空山静趣图”。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为了突出幽静的意境,着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i”,依据如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新华字典》(2004年版)都收“欸乃”词条,并注音为ǎi nǎi。《辞海》收词而未注音,在“乃”字条目下只收nǎi一个读音。古汉语学习的权威词典《辞源》却有一个不小的疏忽:“乃”字只收一个读音,而“欸乃”词目…  相似文献   

11.
1 讲透关键字。全诗往往就因那表现力强 ,含意深刻的一、两个字使意境大为增色。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 ,一个“挂”字 ,把瀑布从悬崖上飞落下来的形象形容得十分生动 ,使人顿时想见那壮观的情境 ,进而在全诗的吟读中不知不觉进入到美妙的诗境。2 注意字的多音和通假。古诗中的多音字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一日还”的“还” ;杜甫的《绝句》中“一行白鹭的“行”等等 ,应一一指出 ,还有些通假字 ,如王维《鹿柴》中的“柴”通“寨” ;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 ,“家…  相似文献   

12.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13.
李爱华  张安成 《现代语文》2006,(1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歙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r”。依据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玉芬 《青海教育》2004,(11):23-23
1.背景解释。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有些古诗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简要地交待一下作者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介绍,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切忌离开课文,谈得过远,过多。2.讲清字词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①注意字的通假。通假字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如王维《鹿柴》中的“柴”同“寨”;陆游《示儿》中的“元”同“原”;杜甫《前出塞》中的“列”同“立”等。②注意词义的变迁。如李贺《马》“快走踏清秋”中的“走”是“…  相似文献   

15.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16.
程少芝先生《“雨脚如麻”句别解》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0期)提出了如何正确理解“雨脚如麻”的问题。 我们先从“雨脚”说起。 高中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解释的:“雨脚,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 邓魁英、聂石樵先生《杜甫选集》注云:“雨脚:雨点从空而降,直线下垂,称‘雨脚’”。 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雨脚如麻,形容密雨,不是疏疏落落的雨。” 《辞源》释“雨脚”为“雨”。 程少芝先生释“雨脚”为“残剩的小雨滴,即屋漏。” 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暂不作出判断,且先考  相似文献   

17.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8.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水浒传》中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内容删改而成。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说明 《走进窑洞》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i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中“黄土高坡”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