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是实际生活中的群众。群众是实际生活的主体,是所有实际生活的参与者,是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源泉,而群众,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而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群众这个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从贴近群众做起,践行“三贴近”。  相似文献   

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长期实践的总结,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化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3.
杨郁 《新闻爱好者》2006,(1S):56-56
“三贴近”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扎实、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更好地融入生活、引导生活。贴近群众,就是常常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化产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李建伟 《青年记者》2006,(16):65-65
近年来,在“三贴近”宣传思想的指引下,愈来愈多的文艺工作者脚步往下走、目光向下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文艺创作的视角投入基层群众,写出了许多洋溢时代气息的好作品。而作为副刊编辑来说,就是要把握时代脉博、了解社会需求、洞察审美时尚、分析观赏心理,及  相似文献   

5.
向鑫 《新闻前哨》2005,(6):39-3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单位提出的要求。“三贴近”归根结底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贴近群众的实际,贴近生活是贴近群众的生活。广大农村聚集着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可以说广大农村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最好试验田, 最好检验场所。  相似文献   

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地方党报的科技报道就更不例外了。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媒体在科技新闻的报道上更要力求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三贴近”宣传思想的指引下,愈来愈多的文艺工作者脚步往下走、目光向下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文艺创作的视角投人基层群众,写出了许多洋溢时代气息的好作品。而作为副刊编辑来说,就是耍把握时代咏搏、了解社会需求、洞察审美时尚、分析观赏心理,及时把那些弘扬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思想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好作品组织到版面上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作为反映生活,传递信息,崇尚文明的晚报,肩负的任务更大。如何使晚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晚报特色?笔者认为,研究、注重“市民文化”是办好晚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三贴近”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笔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体会到:树立三个意识,是一条实践“三贴近”的通途。  相似文献   

10.
李欣  司品修 《新闻传播》2010,(8):119-119
中央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承担重要责任的企业报,势必要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三贴近”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切实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三贴近”上要取得新进展。因此,不仅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实现“三贴近”,作为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更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做好调查研究,把“三贴近”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把来自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告诉群众,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民解忧,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开门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主张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央又提出“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与原来提出的群众办报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可是,在办报的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距甚远。群众办报更多是一句口号,群众办报不是报纸内在的要求,缺乏原动力,“三贴近”的提出从反面证明我们在群众办报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13.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报纸新闻工作“三贴近”,就是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目光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要让编辑记者真正做到“三贴近”,光靠热情和一般号召不行,没有制度约束,随意性太强,工作就会缺乏稳定性。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让“三贴近”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是保证“三贴近”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赵振江 《记者摇篮》2005,(10):37-38
“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指导原则和根本要求。但对于我们都市报来说.“三贴近”的原则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都市报的新闻必须讲求实效性、可读性、贴近性和传播性,一句话就是要鲜活。没有鲜活,就是没有发行量;没有鲜活,就没有都市报。这是由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自身规律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鲁力 《新闻前哨》2005,(2):34-34
我们现在提倡“三贴近”,就是要发动群众参与办报,办报要走群众路线。因为只有这样,报纸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群众喜欢看。长江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他们创办的《圆桌》专栏发扬了群众办报的好经验,也继承了办党报的好传统。  相似文献   

16.
张含丹 《新闻窗》2006,(3):62-62
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这十二个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要把“新闻眼”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上。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沉下去,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8.
媒体在践行“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解决“不够贴近”的问题.又要避免走人“盲目贴近”的误区。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占领市场,就走人了“盲目贴近”的误区.犯了导向性错误。这些报纸虽然不是主流报纸,但由于发行量较大.所以在读者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更有甚者,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时。居然振振有辞地用“三贴近”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这种不良倾向在一些地方有向党报蔓延的趋势。其不良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把盲目地照搬实际当作贴近实际,即把盲目地复制生活当作贴近生活.把盲目地迎合群众当作贴近群众。此所谓“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张丹 《新闻窗》2008,(4):123-123
新闻宣传“三贴近”即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宣传艺术、丰富报道形式,把正确导向体现在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中,把需要群众认识的问题融入到与群众的平等交流之中,把思想教育的内容统一到为群众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其他服务之中,它是指导新闻工作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中央对于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是目前铁路新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三贴近”中每一个“贴近”都很重要,如果缺失哪一个“贴近”,另两个“贴近”就无从落实。然而,我理解贴近群众是“三贴近”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我们一定要做好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