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课本中,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有1项是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书中介绍的方法是:取1只洁净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然后迅速把烧杯翻转过来,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在对蜡烛及其探究实验中安排了一个步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采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如图1。此实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不易成功,其有如下不足:在实验时白烟易被实验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教材中此实验的做法是将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可观察到钠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在石棉网上留下一层黑色物质,并有少量淡黄色过氧化钠存在。实验中,因钠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较多,使得学生较难观察到钠燃烧产物过氧化钠的颜色。可将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教材中此实验的做法是将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可观察到钠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在石棉网上留下一层黑色物质,并有少量淡黄色过氧化钠存在。实验中,因钠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较多,使得学生较难观察到钠燃烧产物过氧化钠的颜色。可将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沪教版上册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中,“观察与思考”(课本第6页)含硫火柴燃烧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①操作不是很方便,点燃火柴后两个烧杯要紧扣在一起并及时振荡,才会看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现象。②需要燃烧多根火柴,才会看到有较明显的现象。火柴燃烧时生成的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15页,设计的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如下:你能描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吗?分别把铁片(或铁丝)、铝片(或铝丝)和铜片(或铜丝)的表面用砂纸擦亮,然后按表1所列的项目进行实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从中概括出实验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为了让学生感受热传导现象,该实验装置是用凡士林或蜡将火柴梗粘在金属条  相似文献   

8.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学生领略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开启化学之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在开启化学之门中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例如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和加热火柴头的实验。其实我们可以对以上两个实验加以改进,使实验安全可靠、节约环保,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 :“只传授知识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几年来 ,我尝试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相关的实验 ,力图使学生从不同侧面 ,用不同方法观察某一实验或从几个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某些规律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作风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举两例仅供参考。实验一、火焰的构造、燃烧与灭火用火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火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的研究就从火开始。一 )火焰的构造 ,灭火原理实验步骤 :1.用铁丝…  相似文献   

11.
1 强化参与意识 ,启发学生思维思维能力的获得和提高 ,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在实验教学中 ,教者需精心安排 ,全面构造 ,多设计启发性实验 ,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鼓励学生质疑 ,帮助其以科学的态度参与整个教学之中 ,使之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定律后 ,教者可出示一道例题 ,一粗细均匀长 1 0cm的蜡烛 (密度 0 9g cm3 ) ,蜡烛的底部插有一铁钉 ,使蜡烛直立浮于水中 ,上端露出水面 0 5cm ,点燃蜡烛后 ,蜡烛燃烧多少cm后熄灭 ?不少学生会不加思考答出 :蜡烛燃烧 0 5cm就熄灭。教者不必急于纠正学生的错…  相似文献   

12.
一、原理该喷灯正常工作时,燃烧管吸收的热量从上到下传给内热式酒精气化管,气化包裹在气化管外面纱布上的酒精,产生的酒精蒸气通过气化管上小孔进入气化管内,再通过气化管上喷嘴进入燃烧管,混入空气后猛烈燃烧,产生高温火焰。点燃该喷灯预热时又用火柴直接点燃预热...  相似文献   

13.
降低温度为什么会导致酒精火焰熄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2007年第10期第17页刊登的王金权老师等的《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二则》一文中,设计了通过冰水来降低铝盒内燃烧的酒精的温度,从而导致火焰熄灭的实验。文章中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冰水使温度降低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导致燃烧终止。笔者读后认为该设计本身是可行的,能说明很多与燃烧相关的问题,现象也很明显。但是通过降低温度使酒精燃烧熄灭这个过程用“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来解释,其科学性有所欠缺。以下是我查阅有关资料后得出的对此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相关燃烧的一些知识拓展。  相似文献   

14.
进行甲烷制取和燃烧实验,所得火焰颜色通常带黄,而不是希望看到的淡蓝色。黄焰的出现,表明教材所示实验方法尚有待改进完善,有人认为出现黄焰的原因是丙酮蒸气影响和纳玻璃干扰,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一、影响火焰颜色因素的探究1.甲烷不完全燃烧时焰色变黄[实验1]收集纯净甲烷于贮气瓶内,在导管上连接φ—7mm的玻璃管。打开活塞快速排气,在玻璃管口点燃,火焰呈黄色;如减慢排气速度,则可得淡蓝色火焰。显然,纯净的甲烷只有在完全燃烧时火焰才呈现淡蓝色,如果气体流速过快,部分甲烷就会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粒在高温下放光,使焰色变黄2.钠玻…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  相似文献   

16.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来讲授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常识。在介绍了燃烧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大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本单元共设置演示实验4个,活动与探究3个,无家庭小实验。  相似文献   

17.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正是由于人类的不断观察、探究,才积累了浩瀚的化学知识。法拉弟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版)3-4的探究实验2:把碘酒滴到土豆(或面包)后土豆片和面包都呈黑色,观察不出呈蓝色,影响了学生通过此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如何解释上述的实验现象和做好此实验呢?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对此实验的探究过程介绍给同行做参考。1实验过程及现象(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本身的记忆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现行的化学教材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安排设计了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施创新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于是二些化学教师便致力于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的研究,力求使这些实验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但都要注意实验本身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若科学性行不通,不管如何操作,都是徒劳。  相似文献   

20.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而控制条件是对比实验的关键。在受多因素影响的实验中,为研究A因素对某实验的影响情况,通过控制A因素以外的条件,在相同条件下,改变A因素进行实验,从而获得A因素与该实验关系的结论,这即是控制单一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如果把以上这种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某单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称作对等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在化学实验中还有一种不对等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即除单一变量外的条件可以不同,同样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现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