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7,(12):101-103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文学形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也是文学教育与鉴赏的中心。形象理论认为,文学形象由表及里,可以分为语言(包括语音文字层和语义层)、语象、具象、思想(包括意义层和内蕴层)四个层次。形象理论关于文学形象内部构成的分析,为文学作品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向,即:加强诵读,感知语音;根据语境,揣摩语义;联系生活,形成语象;联想想象,再现具象;阐释点拨,把握意义;研究思路,探求内蕴。  相似文献   

2.
文学形象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局部的和基本的两类。基本的评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形象层面的形象分层评价标准。它包括原型、信息、思想、表达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文学形象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陈果安先生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语言的观点值得再商榷,我们认为,文学形象是有自足性的,文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形象,形象是文学的本质,但是在强调文学的形象的本质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的能动性,加强对语言是如何塑造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文学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剑客形象,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原型意义。首先,从社会地位、人身所属而言,可分为依附于他人和独立自主两种类型;其次,从精神依托而言,可分为追求君臣之义、孝悌之义和友朋之义三种类型;第三,从行为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残自戕和及时行乐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的角度来重新探讨文学形象的特性.文学形象的特性,应包括文学形象的客观真实性;文学形象的主观情思性,真诚性和进步性;文学形象的具体主动性,意向共鸣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有机整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而在历代文学形象中却多被看作枭雄与小人的共同体。通过曹操的散文,我们可以探寻曹操真实的形象,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公允地评判并还原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封建文学中的特殊群体,女性是研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中,笔者从贤妻良母形象、妒妇形象以及痴情形象三个方面对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了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世界文学评论小人物形象的原则为基础,指出泰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形象也属于小人物之列,但又与世界传统文学不同。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些文学形象在品格与精神上的不屈与反抗,并论说了产生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系列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笔者提出“中国公主”是17、18世界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戏剧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致使这一形象产生和终结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相似文献   

12.
尤平 《天中学刊》2002,17(6):62-63,95
象征型文学话语形象有其渊源,它与叙事、抒情性文学话语形象相比较有其哲理性、象征性、多义性等特征,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由于其独具特色的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形式,其未来的发展必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3.
文学阅读行为,从理论上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趣味层次、艺术层次和文化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阅读目的、阅读需要和阅读心理。通过分析阅读层次,可以更好地指导阅读,提高阅读效率。达到阅读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类型或一些形象系列,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同世界各国文学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能这样如此全面地集合着一群成功的同类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历史进步作用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文学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文学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中心地带"。文学作品《牛虻》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艾·丽·伏尼契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文学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构成了《牛虻》的艺术世界。其中文学形象亚瑟是作者挥墨的重点。亚瑟形象的形成是与作者当时的精神内在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作者写作,读者阅读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着作品的深层意蕴并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作品不仅描绘出亚瑟坚强勇敢的一面,也写出了亚瑟骨子里的懦弱,所以这个形象有其光辉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亚瑟正因为自己没有原则地爱,不能认清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与汉赋美人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审美是不可分割的。诗经与汉赋各自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也集中体现了两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由诗经与汉赋中美人形象及性别的变化 ,我们可以窥知两代不同的经济文化状况及其审美心理 ,从而洞见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的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美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红楼梦》过场人物秦可卿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过场人物秦可卿形象的塑造,进行综合研究,那就是以 物自身在人际关系中的言谈举止具象为骨架,形成形象的客观属性,即自在客体刻划层镒,又以周围人物的观察评价为血肉,揭示人夫物身上的形象投影,即实践客体刻划层次,又以幻域鬼魂表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勾联环互联系,使整体形象不断深化升华,即认识客体刻划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便整合为人物各层次有机结构形象整体。  相似文献   

20.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典型论的重要命题。考察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不应简单地把形象和时代特征相对应,不应该仅在这样的关系中考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而应该把文学形象和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在更大范围、更深的层次去创造典型,去认识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