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人了解或认识中国哲学当然主要是靠翻译本。《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本。本从哲学要领的术语化及风格两处方面简要地、对比性的对《老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论,认为新译本有可能在吸收旧译本的基础上而优越于旧译本。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仍陆续有新译本出版。本文研究分析许渊冲译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与杰里米·英格尔斯译本《伏龙:毛泽东诗词中的孙子兵法》中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究这些译本如何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人生颂》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自清代以来,该诗就出现了各式中文译本,其中,黄杲斯和黄新渠的两个译本最具代表性。运用消极修辞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看出,在选词、词序和句式结构三个方面,黄果断的译本要优于黄新渠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宫宝悦  伊咏 《海外英语》2023,(8):1-3+10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工具LancsBox6.0,通过自建经典文学作品《飘》译本的单语语料库的方式对比分析了戴侃、李野光译本和黄健人译本之间的风格差异。研究从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类形符比和词类频次分布,在非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文化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两译者风格差异明显,戴译本侧重忠实于原著,黄译本追求语言的活泼流畅。研究发现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翻译动机决定了译本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前言1.先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新译本谈起美国进步民族学家摩尔根(1818—1881)的代表著作《古代社会》是1877年出版的。当此书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又有一个新译本问世。这是值得欢迎的。这说明这本著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相似文献   

6.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安乐哲的《孝经》译本需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他完成了高质量的新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准确,译文的表达更加通顺,也淡化了旧译本中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角色伦理学其实是用西方哲学的理念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并不能代表《孝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扣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一杰  林琳 《现代英语》2023,(22):124-126
《庄子》是我国道家传统文化及哲学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庄子》英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郭象注〈庄子〉新译》是最新的《庄子》译本,具有独特的哲学表意与翻译特点。译本副文本形式丰富,种类众多,具有多种功能,对译本构成与阅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拟通过副文本理论对译本中存在的副文本进行分类,归纳主要功能并进行例证分析,探讨副文本对译本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中译者的忠实性与反叛性、译法的正译法与反译法以及译本的文本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反合关系,尝试性提出翻译反合观,以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问题。该论题不仅揭示诗歌译本的语言反合辩证发展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拓展汉诗英译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庄子》汪榕培译本与华兹生译本的语域特征进行多维分析(MF/MD)发现,在整体维度上,二者均与原作哲学散文的语域特征相一致,指称明晰、显性劝说、信息组织精细,但在单个维度上,汪译本信息准确、抽象程度高,华译本则交互色彩鲜明、信息具体程度高,叙述性强于汪译本,与原作语域特征更为接近。文章结合译例与副文本内容认为,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及译者主体性因素是二者语域特征差异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英译本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片段翻译,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全译本,而以“杨译本”、“霍译本”最为完整和详实。  相似文献   

14.
《青梅竹马》是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近年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出现了多种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萧萧译本、林文月译本和朱园园译本是各译本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这三个译本展开比较、分析,发现萧萧译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林文月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朱园园译本则综合运用了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三大古典名的江户版译本开了日本翻译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三个译本表现在与原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字的表述形式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表现在翻译层面上的化相异性和民族特性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考察,形成于江户时代汉籍译本的翻译风格将得于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同一部名著允许有多种译本并存。译者可以通过对不同译本比较来提高翻译鉴赏的水平与能力。通过对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的“我是无名之辈”(I'mNobody)的几种不同译本的分析,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两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该诗汉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的不朽名著《自然辩证法》新译编本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中译本。这个译编本是在于光远主持下,约请了十来位专家和学者,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历时五、六年,经过共同努力,始告完成的。《自然辩证法》过去曾出版过四个中译本。第一个中译本是在解放前1932年8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杜畏之的译本;杜的译  相似文献   

20.
于海燕 《文教资料》2010,(30):32-34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译语是汉语的异化。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了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异化适度。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